DSE視藝科低分作品被評「超靚」 藝術語言怎分高低?
【明報專訊】你如何欣賞一幅畫?或許是畫家姓名、創作背景、風格流派加上色彩與內容。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又如何欣賞一幅畫?根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視覺藝術科等級描述,第五級(即最高等級)作品需要「展示創意及深思熟慮的意念,並在藝術創作顯示高水平的探索,和運用恰當而廣濶的視覺語言及媒介的能力」。
考評局公布的考生表現示例作品日前在社交媒體掀起熱議,有人說第一級(即最低等級)的作品「好正」、「超靚」,亦有人評論「可能畢加索考DSE都會拎lv1」。「超靚」作品為何會低分?視覺藝術又能否通過考試劃分等級?《開眼》請來視覺藝術家、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與考評局共同解惑。
視覺藝術或許抽象,好壞美醜沒有明確界限;視覺藝術科卻有等級描述,創作者不是畫家而是考生,從第一級到第五級,考卷得分清晰。根據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視覺藝術科評核大綱,公開考試的目標包括評核考生「選擇及運用適當的視覺語言、媒介、物料、工具、技能、技術及意象,對主題作具創意的藝術表達、傳情達意或解決特定的難題」。視覺藝術科的公開評核包括公開考試及校本評核兩部分,分數各佔50%。前者分兩卷,卷一為「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包括「甲部:藝術評賞」及「乙部:藝術創作」;卷二則是「設計」,同樣分為評賞和創作兩部分,考生需在兩卷中選擇一卷作答。校本評核則要求學生提交作品集,包括顯示創作與評賞、研究過程的「研究工作簿」及至少4件藝術創作或評賞研究。
解碼「高分的語言」
是次在社交媒體引起討論的正式公開考試卷一乙部藝術創作部分,俗稱繪畫卷,考生需在3小時15分鐘內針對特定主題創作,並可以呈交與創作有關的簡報,用以解說創作意圖。評核大綱中還有一句,「本卷的主題涉及的內容會較為廣泛,讓考生有較大的自由作個人的詮釋」。
個人詮釋要如何用統一標準衡量?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視覺藝術科主任劉錦紅分享,考評局有客觀標準,從「技巧與物料、構圖、創意、視覺傳意」4方面考核,用更通俗的話來說,是考生「能夠畫得似,能夠表達到主題,表達方式和構思比其他人更有創意,角度更加特別,就可以拿高一些分」。劉錦紅將這些標準稱作「考試的語言」,在他眼中,學生可以通過訓練掌握考試語言,並從中摸索出一套「高分的語言」。以繪畫卷為例,他認為獲得高分的作品首先需要畫技成熟,「畫蘋果似蘋果,不用去估是梨還是橙」;構圖上也有講究,「構圖平不平衡、有沒有視覺衝突」——他發現高分作品通常會使用「誇張啲」的表現方法,例如誇大人物表情、使用不常見的透視和角度,以求在有限的畫面中營造更強烈的視覺張力;還有創意分,「有返少少概念和idea(創意)」,才能在眾多考卷中突圍而出;最後是傳意部分,如能將上述技巧熟練掌握,「通過畫面已經可以表達,就不再需要通過創作簡報作太多說明」。考評局同樣表示,「創作簡報,如註釋、素描或草圖以解說其創作的意圖,並不是評核標準」。
藝術家讚用色構圖 「是制度上令到它低分」
考評局每年都會抽取個別答卷作為「考生表現示例」,其中2023年英文卷第一級示例近來引起了格外多的討論。視覺藝術家黃進曦留下「超靚」的評論,並表示「我想睇吓佢其他作品」。畫中是片綠茵場,場上人物穿藍色上衣與黑色長褲,手中似是持有物件。人物處於兩條燈柱之間,燈柱下方有似圍牆的灰色色塊,同樣的灰色還出現在人物身旁的「時鐘」上。黃進曦說:「畫中有種豪邁,亦有種稚拙——拙不是貶義,而是在造型上不花巧,很真誠。」畫中用色也令黃進曦讚歎:「我鍾意它的色tone(色調),有種統一的偏冷色調。」他續說,在不知道題目的情况下「好似平時在博物館看畫的方法去欣賞」,「有的感受來得很直觀,視覺元素、畫面給人的感覺,已經可以評價鍾意或不鍾意,覺得好或不好」。
翻查考評局資料,該考卷對應的題目是Happy Moments of Being Alone(獨處的快樂時光),考評局在當年的公開考試簡報會中說明,重點在於「描繪獨處時快樂時光的場景與情感」(to illustrate the scene and emotion of the happy moments)及「視覺元素的運用,藝術媒介、技巧和視覺效果的表達」。劉錦紅亦對這幅畫印象深刻,他與其他視覺藝術科教師曾就該畫展開討論,「我們都認為這幅畫在構圖、顏色、人物造型表現上很有趣」。例如顏色,藍綠搭配和諧;兩條燈柱分隔構圖,達成平衡效果;疑似圍欄的灰色色塊也有趣味,與圖中其他線條呼應營造出「不平衡中的平衡感」。至於圖中那個不明身分的人物,「好似教練,但又介乎於似和不似之間。我們一眼就可以辨認出是人,但辨認到之餘,又需要更多想像力」。還有灰色的「鐘」,「鐘如何與人物、整個環境構成信息,都令人好奇」。
「這是幅可以欣賞、大家都說得出有哪些優點的畫。」劉錦紅總結。但他亦理解這幅畫為何會在考試中獲得低分,考卷眾多,「你畫得似,有人會比你更似;光影處理、造型處理、立體感處理、透視處理,有人畫得比你更貼近現實」,「是制度上令到它低分」。再看考生自己的創作簡報,畫中形似時鐘的圖像原來是足球,形似灰色圍欄的色塊則是牆面。
考評局:統整而切題的符號傳達主題為高階
考評局並未對具體作品評價,但在回覆記者查詢時指「藝術創作/設計的評分設有『媒材及技法的選擇和運用』、『視覺元素及設計原理的選擇和運用』、『創意與想像力』及『主題傳意』4個範疇,各佔20%。根據評分準則,考生若能運用統整而切題的藝術形式或符號,表現不同層次的情感或意念傳達主題,則屬高階的能力表現」,並強調「創意與想像力」用以評估考生展示個性、獨創和想像的能力;「媒介及技法」及「視覺元素」的選擇和運用兩項評分準則,則需表達所選的主題,「作品若缺乏表現個人即場整合和轉移的創作能力,則其作品會流於表面,有關評核範疇的分數亦會稍遜」。
黃進曦分享,在全職創作前,他也曾做過視覺藝術科教師。從考試角度,他理解該幅畫獲得低分,「至少在觀感上,好似未完成;同時,在技巧上也沒有好成熟的呈現」;但站在創作者角度,「我就是很純粹的覺得好看」。他續說,考試標準一直都存在,「就算是去到大學學習創作,也會有評分」,但他認為,「不管是成熟還是不成熟的創作人,他的創作都不需要被人評價,每一個人都是評價自己的人」。這也成為他不再做教師的原因之一。
獲高分方法不等於未來創作方向
劉錦紅教授視覺藝術科之外,也是藝術家,鍾情新水墨。他說自己也曾參與視覺藝術會考,「經歷過這套語言」;如今成為教師,他認為考試制度下學生仍有發揮自我風格的空間,「考試這個part像個小練習,令你測試下自己的技巧;在SBA(School-based Assessment,即前文提及的校本評核)部分可以發展更多個人創作」。但在傳授考試技巧之餘,他也希望提醒學生,「考高分與未來是否創作並不完全相等,千萬不要覺得獲得高分的方法就是未來創作的方向」——畢竟,看畫有不同角度,視覺藝術的語言從來不止一種。
文:王梓萌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