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竹林寺納骨堂與本坊 順應自然改建 靜謐動人
【明報專訊】在海外生活久了,身邊朋友總是會因為人生計劃來來去去。大部分的建築朋友,在動身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之前,都會抓住最後的時間,到日本各地旅行。我很喜歡聽他們的旅行故事,那也成為我起身旅行的動力之一。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遲遲未探訪的地方,常常因為他們的推薦進入我的旅行計劃。曾經有位朋友說,在他長途日本建築旅行中,高知的「竹林寺納骨堂」,是最觸動他內心的一座建築……
堀部安嗣負責建築更新
高知市五台山上的竹林寺,是一座擁有約1300年歷史的真言宗智山派寺院,也是四國遍路的著名寺院之一。寺院的敷地內有着從江戶時代建立的本堂及大師堂與書院,以及昭和時期重建、有着鎌倉時代建築式樣的五重塔,其中本堂與書院均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圍繞書院的庭園據傳建於鎌倉時代後期,更被列為國家名勝。
近年,竹林寺進行了一系列的建築更新,其中由建築師堀部安嗣設計的「竹林寺納骨堂」與「本坊.庫裏」的改建工程,考慮到寺院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順應着自然環境,創造出平靜莊嚴的空間。
竹林寺納骨堂(2013)
由東邊的山門開始,沿着石階參道向上,經過細長的石徑,來到寺院敷地西側深處。地勢順着路徑緩緩上升,心情也在這行走的過程中,慢慢沉澱、慢慢平靜下來。建築是一座現代日式建築,斜屋頂的低矮屋簷下,是進入竹林寺納骨堂前的戶外前廳,天花板鋪滿105毫米粗的木頭角柱,柔和了混凝土量體的冷冽。
步入納骨堂的中軸廊道,緩坡與微暗的氛圍讓空間更顯莊嚴寧靜。走廊兩邊的牆面塗佈着當地的土壤,搭配着大谷石地板,彷彿走進大地,感受土地賦予的溫度與質感。具耐火結構的混凝土盒子裏,是參拜者誠心祈拜的空間。光線從屋頂間的縫隙、廊道底端的開口撒入,建築師透過「框景」的手法,創造出與外界的延續。開口外的木屏風後方設有一座水盆,靜態的土與流動的水形成對比,宛如象徵着生與死。圍繞水盆約兩米的高牆上,種植着五台山的原生植物,垂落在灰泥牆上,黑色水盆映着天空也映着植物,水從牆上的出水孔流下,水聲迴盪,平靜也安詳。
堀部安嗣覺得,建築應該是「既有環境的延續與深化」,而非過度強調建築本身的個性。因此,他在納骨堂的設計中,沒有刻意加入過於鮮明的主題,直覺式的空間配置,運用光、風、水與陰影,透過建築材料與質感,細膩的工法與收邊,創造出簡單而層次豐富的空間,與自然和周邊歷史建築融合在一起。這種莊重平和的氛圍,也讓坐在水盆前的我們,遠離喧囂,沉浸在這片靜謐之中。
竹林寺本坊.庫裏(2019)
隨着歲月流逝,竹林寺的本坊與庫裏(僧侶的居住與事務空間)日漸老朽,寺方決定全面重建,再次委託堀部安嗣操刀設計。新建的本坊.庫裏位於寺院東側,將原本各自獨立的本坊、庫裏、位牌堂(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整合為一個連續的建築群。保留原有的動線,讓參拜者依舊能夠熟悉地穿梭其中,並巧妙利用地形,設置寬敞的開放式通路與廣場,提升了寺院空間的利用效率,也為參拜者創造更自由的駐足與交流空間。
與納骨堂一樣,本坊.庫裏沒有過多刻意的設計,就是樸實且漂亮乾淨地搭起了日式的木建築。雙層屋頂的錯落、細膩的木頭出簷,靜靜地融入寺院的歷史氛圍。建築運用了當地材料與工法,尊重在地原有的意象,在空間與環境中謹慎且小心翼翼地注入新的靈魂,無論是與庭園或與既存建築的關係,都值得細細品味,靜靜賞析。
堀部安嗣的建築,總是蘊含着一種平靜的力量,讓人可以沉澱心緒、平靜下來的空間氛圍。他傳承了日式建築的獨特魅力,強調建築是環境的共生,善用自然材料,加上他獨特的建築哲學,創造出雖然簡潔卻溫潤的空間。在尺度、光影與觸感上的深思熟慮,加上對細節的用心與對日本傳統工藝的尊重,極簡的接縫、精準的結構比例,成就了這些靜謐、內斂而與環境共存的美好建築。
文: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東京的女性建築師)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