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長成乒乓球大怎麼辦?傳統手術VS新式水刀微創比較一次看
痛風不只會讓你痛到走不動,長期控制不良還可能在關節、皮下、甚至耳朵、手腕長出「痛風石」!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骨鬆與骨腫瘤科主任吳凱文醫師指出,當痛風石壓迫關節、變形、或影響外觀時,就需要考慮手術。他分享目前新式「水刀微創手術」不僅清得更乾淨、恢復時間短,也更適合處理關節、阿基里斯腱、腕隧道等精細位置。
石頭人不只是漫畫!痛風石可能長在全身各處
「我看過長在耳朵的、頭皮的,還有整條手臂皮下滿滿都是石頭的。」吳凱文說,痛風石其實是尿酸長期堆積所形成的結晶,當體內尿酸濃度長期偏高,這些結晶會慢慢沉積在關節或皮下組織,形成明顯腫塊。
最常見的部位是腳部大關節,但他也曾遇過長在脖子、手指甚至手腕隧道、阿基里斯腱處,甚至有病患痛風石包住神經造成壓迫,手指麻木無力。
痛風石會「吃掉骨頭」?嚴重恐變形甚至影響生活
很多患者以為痛風石只是難看、長腫塊,但其實更可怕的是它會「吃骨頭」。吳凱文說:「我們X光看到,有些大的痛風石會慢慢侵蝕關節,甚至讓骨頭變形、無法穿鞋或活動受限。」
他舉例,有人腳趾頭變形穿不了鞋,也有人痛風石卡住關節,走路都受影響,「這些就需要考慮手術切除」。
開不開刀?醫師教你這樣評估
不是所有痛風石都要動手術。吳凱文說,主要看「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影響生活」來判斷。
- 若體積小、外觀無影響、關節仍能正常使用,可嘗試藥物控制
- 若痛風石太大,壓迫神經、破壞骨頭、穿鞋困難或疼痛影響行動,就需要手術介入
他也提醒,控制得當的話,小型痛風石是有機會「被藥物溶掉」的,但若尿酸值起起伏伏,「就像雪球滾一滾又多一包」,只會越長越大。
水刀微創手術怎麼做?清得更乾淨、傷口癒合快
傳統切除手術常需大範圍開刀,恢復慢、感染風險高。但吳凱文目前採用「水刀微創手術」,以超音波水柱震盪結晶,將痛風石從組織中「洗」出來。
「我們是用水柱一層一層地把它掃下來,就像清雪地一樣,把那些白色的石頭結晶吸走。傷口小、癒合快、疼痛少。」
這種技術特別適合處理關節、阿基里斯腱、手腕等難以切除的部位,例如神經被痛風石包住時,水刀可以減少神經傷害,保留組織完整性。
傳統手術住院一週,新式微創最快兩天出院
吳凱文回顧過去,「傳統手術後要住院一週到兩週,因為傷口大又難癒合,有些人還得長期打抗生素。」但使用水刀微創技術後,大幅縮短恢復期,「只要石頭不是太大、太深,現在很多人兩三天就能出院。」
手術不是解藥!控制尿酸才是根本之道
有些病人開完刀以為「萬事OK」,結果沒多久又長新石頭。吳凱文提醒:「今天開完A處,明天可能在B處又長出來。」
所以手術後仍要長期控制尿酸值,包括:
- 持續服藥、定期抽血
- 控制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
- 多喝水促進代謝
- 搭配運動增加血液循環與代謝
「如果控制得好,有些病人甚至可以後續不用再吃藥,恢復正常生活。」
案例分享:膝關節、神經被石頭包住
吳凱文分享幾個難忘案例:
有病人膝關節內布滿白色痛風石,「關節鏡打開看像一整片雪地」。還有一位患者,手腕的正中神經被痛風石層層包住,經水刀手術完整剝離後,手指麻木問題明顯改善。他說雖然檢查畫面看起來一片雪白,但對關節、軟骨來說一點都不是好事。
別讓痛風石一步步蠶食你的關節健康!
吳凱文提醒,痛風的治療不只是止痛或手術切除,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與尿酸值的長期控制。只要搭配規律運動、多喝水、按時追蹤抽血,就有機會遠離反覆發作與手術風險,讓關節回到穩定狀態,真正「斷根」痛風的威脅。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