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38 萬件白內障手術!眼科醫教你怎麼選最適合的手術、人工水晶體
據健保署統計,2023 年台灣白內障手術突破 38 萬件,居眼科手術之冠。醫師表示,傳統手術需等白內障「成熟」再取出,恢復期長、感染風險高,但現在民眾可在生活受干擾前,提前接受併發症風險低的超音波乳化術或自費飛秒雷射輔助手術,再依個人需求選擇人工水晶體,早日重拾清晰視界。
瞳孔後有塊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負責調節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但若因年齡、紫外線、糖尿病、受傷、先天異常等導致混濁,將使光線無法完全透過,造成視覺模糊、畏光、夜間視力差,即為白內障。白內障可發生於單眼或雙眼,嚴重程度兩眼不一定相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隨病情進展,患者日常生活如駕駛、閱讀、走樓梯街會受影響。過去患者多等到視力幾乎看不見才接受傳統手術,先取出整顆成熟白內障,再縫合大切口傷口,恢復期長、感染風險高,臨床上已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 2 項新技術,可協助患者生活受干擾前提早治療,避免引發青光眼、虹彩炎等其他併發症。
2 項白內障新手術,降低手術風險、恢復快速
目前主流術式為健保給付的超音波乳化術,透過微創技術吸出乳化後的混濁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過程約半小時,無需住院,術後一週內恢復大部份視力,併發症風險低、復原快速。自費的飛秒雷射輔助手術則運用電腦導航系統與精密雷射,有助於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的精確對位,切口更精準,降低手術風險。
此外,人工水晶體也有健保、自費之分。葉師榕表示,健保給付的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可滿足基本視力需求,但立體感與夜間視覺品質較差,適合預算有限、術後用眼需求較單純的民眾。自費的人工水晶體針對進階的視覺需求,例如希望遠近都清楚、不想戴眼鏡或有散光困擾者。
常見的自費人工水晶體分為 4 種:
- 非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在看遠或看近的單一焦點提供較好的視覺品質,夜視能力較健保球面人工水晶體好。
-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可不戴眼鏡地看遠、中、近距離,提高生活便利度。
- 延伸焦段人工水晶體:提供更平順的視覺過渡,減少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眩光問題,提高視覺品質。
- 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矯正角膜散光,亦有合併延伸焦段、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品項。
葉師榕建議,民眾先與專業眼科醫師進行全面檢查與溝通,按照個人視力條件、用眼習慣與預算,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術後也應小心護眼,避免激烈運動,平時可佩戴墨鏡降低光敏感不適;除非有其他眼疾同時存在,通常眼睛傷口幾週後,大多都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視力。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