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59歲名醫高國晉辦公室倒地猝逝!醫護「猝死高風險」4元兇各行業都可能中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7月22日07:00 • 發布於 07月21日07: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救人無數的名醫竟也難逃猝逝危機!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高國晋,19日晚間在辦公室突發昏厥、倒地,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享年59歲,震驚全台醫界。

重症醫療權威辦公室倒地猝逝!享年59歲

高國晋醫師是國內重症醫療的指標人物,長年堅守加護病房第一線,不僅是肺臟移植與「大白肺」(急性呼吸窘迫症)權威,更是SARS與COVID-19等戰役的堅強後盾。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周嘉裕向媒體透露,高醫師被發現時已無意識、心跳與血壓皆測不到,儘管立即動用葉克膜與高級心臟救命術搶救,仍無法挽回生命。他其實一年前就曾心臟出狀況、在國泰醫院裝設支架,未料再度復發令人唏噓。

死訊傳出後,醫界既震驚又惋惜,因為對不少醫師來說,高國晉是好戰友,更是好老師。Icu醫師陳志金於臉書悼念,與高醫師並肩投入重症醫療20餘年,走過無數難關,如今失去這位摯友與戰友,內心感到震驚與心痛。。

為什麼醫護人員容易猝死?4大危機各行各業都要警惕

名醫驟逝事件震驚社會,也讓人重新關注醫護人員高工時與高壓力下的健康風險。其實,這些危機也潛藏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於部落格揭露4大猝死危機,原來不是只有醫護才會踩中!如果你也是加班魔人、輪班戰士,或常睡不好,有心悸、疲憊等身體求救訊號千萬別再裝沒事,小心一不注意踩中這些猝死地雷。

1.高工時、過勞也成猝死元凶

加班也會成為隱藏的健康警訊!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2015年研究,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冠心病風險飆升13%,中風風險更衝上33%。長時間熬夜、飲食作息混亂、完全沒空運動,讓你的心血管、神經系統負擔大增,天天在爆炸邊緣。

事實上,日本早在20世紀就認定「過勞死」是職災,這都在提醒我們,千萬別再拿命換錢!

2.輪班制度打亂生理節律

日夜顛倒不只讓人眼睛「變熊貓」養成黑眼圈,還可能讓心臟撐不住!根據《JAMA》2016年研究,長期輪班的女性護士,冠心病風險明顯上升。原來,夜班會攪亂生理時鐘,打亂荷爾蒙分泌、血壓與代謝機制。就算想靠補眠追回體力,也難逃長期疲勞與壓力的惡性循環。

3.心理壓力與情緒負擔不容忽視

預防心血管疾病部只要控三高,壓力可能是最常被忽略的風險因素。面對病患、焦慮家屬與沉重責任,醫護人員心理壓力超標早已是常態。《刺胳針》2016年研究指出,壓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不可分。

家醫科醫師蔡思盈也說,壓力愈大,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皮質醇暴衝,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臟天天像在打仗!此時,當冠狀動脈收縮,就比較容易引發突發性心室顫動造成猝死,或惡化心血管疾病。

4.推遲就醫與忽略健康警訊

「病人第一、自己排最後」是不少醫護人員的信念,卻也讓健康默默墜入危機。《內科醫學年鑑(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2年調查發現,近半數醫師缺乏睡眠、鮮少健檢、幾乎不運動,就算身體警報響起,也因忙碌拖延就醫,錯失治療良機。

由於猝死成因常與心臟有關,國健署建議,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不適,或發現中風的臉歪、手垂、大舌頭等徵兆,千萬別硬撐,立刻就醫才是保命關鍵!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59歲名醫高國晉辦公室倒地猝逝!醫護「猝死高風險」4元兇各行業都可能中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