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4種杯子小心釋放毒素傷腦又傷腎!不鏽鋼保溫杯這樣用也有事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7月15日04:00 • 發布於 07月14日04:00 • 新聞中心傅鴻儒

近日中國茶藝師「漫仔說茶」在《小紅書》分享幾種可能有毒的杯子,引發網友熱議。「喝得安心」絕對是人人關心的日常,以下就帶你進一步解析4種常見杯子有什麼使用習慣該注意?為何會說可能喝出傷害肝腎、傷害大腦甚至致癌的風險呢?

第一種:紙杯

每天一杯手搖或超商咖啡,早已是上班族的精神支柱,但看似無害的紙杯,可能藏有健康危機,原因就在紙杯內部那層看不見的膜!原來,紙杯內層常塗有聚乙烯(PE)防水塑膠膜,基因醫學醫師張家銘曾提出見解,這種物質一旦碰上高溫、油脂、酸性或含酒精飲品,就可能釋出微塑膠,悄悄被我們吃進肚子!

當毒素溜進體內,偏偏這些微塑膠又比較難代謝,可能破壞腸道菌叢、干擾消化吸收,對肝腎造成負擔,當長期沉積在細胞,也會影響能量轉換、代謝與免疫功能,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可能進一步提高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荷爾蒙失調甚至癌症風險。

雖然不至於立即危害健康,但仍建議少用一次性紙杯,改用不鏽鋼、玻璃等可重複使用的安全材質,降低微塑膠的隱性威脅。

第二種:6號塑膠杯(PS聚苯乙烯)

透明輕巧的6號塑膠杯與杯蓋,是外帶飲料的常客,但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曾指出聚苯乙烯(PS)的問題在於,高溫下可能釋出「苯乙烯」,干擾內分泌、影響生殖系統,還可能提高癌症與神經疾病的風險。

市面上的塑膠容器都得通過安全測試,不過衛福部也建議,如果對於塑膠杯蓋有疑慮,喝熱飲時不妨直接拿掉杯蓋更安心。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也提醒,不論塑膠容器標榜多耐熱,都不該拿來裝熱飲熱湯!當然,想徹底杜絕這類毒物的風險,選擇玻璃、不鏽鋼等材質還是更保險。

第三種:內層有刮痕或錯誤使用的保溫杯

採用304、316不鏽鋼的保溫杯,通常能耐高溫,且材質合乎規範的話,耐酸耐鹼的表現也不錯,但如果內層塗層出現刮傷、或買到來路不明、品質不良的產品,可就要提高警覺!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警告,不良材質的保溫杯如果拿來盛裝檸檬水、碳酸飲料等酸性飲品,可能會釋出鉛、鎘、鉻等重金屬,長期下來可能對於肝腎都有危害,還可能影響到大腦功能!

「無毒教母」譚敦慈也提醒,保溫杯要用溫水、清潔劑或小蘇打水清洗,瓶身使用軟刷清潔,不建議用鋼刷或粗菜瓜布硬刷,以免刮傷內壁、破壞塗層,可能增加重金屬溶出的風險。若內層已有刮痕、甚至生鏽,別猶豫,直接換一個杯子才是上策!

同時,保溫杯雖然可以保溫功能,卻沒有「保鮮」功能,偏偏保溫瓶常常是「就口」直接喝,口腔裡有大量細菌,如果裝了牛奶或咖啡喝超過2小時,喝完還放著當然容易滋生細菌,別忘了保溫杯用完要馬上洗、洗好通風晾乾;就算只有裝白開水也建議每天洗一次,像瓶蓋處有塑膠或矽膠零件,特別容易卡污垢,記得加強清潔以免危害健康喔!

第四種:不合格陶瓷杯、琺瑯杯

陶瓷杯、琺瑯杯外型吸睛、質感滿分,但香港消委會曾提醒,若製程不良或燒製溫度不足,釉料與顏料中可能藏有鉛、鎘等重金屬,遇到酸性飲品、長時間盛裝或微波加熱時,毒素就可能溶出,導致鉛和鎘危害。

  • 鉛:損害腦部與神經系統發展,影響兒童智力、行為,還可能導致貧血、高血壓、生殖能力下降。

  • 鎘: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會累積於腎臟,引起腎功能障礙,甚至可能影響骨骼健康,造成軟骨症。

台灣針對市售陶瓷製品鉛與鎘的溶出量都有制定規範,必須符合嚴格標準,不過衛福部也提醒,陶瓷杯具就口與內層部分如果出現刮痕或破損,重金屬就有機會釋出,建議立即停用。購買時也應挑選標示清楚、釉面完整、耐熱性高的杯子,遠離來路不明、不合格還色彩鮮豔的杯具。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4種杯子小心釋放毒素傷腦又傷腎!不鏽鋼保溫杯這樣用也有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