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家人朋友驟逝,止不住的失落與愧疚? 諮商心理師陪你面對遺憾,與自己和解

抱抱心身醫學

發布於 04月09日01:00

「手機螢幕再也不會亮起他的名字。」「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想起我們一起哼唱的時候」「畢了業、結了婚、達成了夢想,卻再也無法與他分享這些時刻。」

當親友離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這個人,而是所有共有的記憶、習慣以及未來的可能性。那些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陪伴的時光,都成了我們心中難以填補的空白。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離世,我們為何常感到深深的悲傷、自責與空虛,遲遲走不出來?讓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諮商心理師 尹姿驊帶你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提供建議的調適方式,讓你在親友過世後,學會與思念和平共處,慢慢走出傷痛。

那些「來不及」帶來的後悔與自責:親友離世後,3 種常見心理機制

1. 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人的大腦天生傾向於尋找因果關係,以便理解並掌控環境。

當親友驟逝,我們容易陷入「如果當初怎麼做,結果會不會不同?」的自責。這是大腦試圖掌控失控的補償機制。

即使實際上我們無法預測或改變結果,這種「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仍然讓人深陷自責。

2.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這種認知偏誤近似「事後諸葛」,回顧過去時,常會認為自己「當時應該就能知道」該怎麼做。

然而,當時的我們並不具備現在的資訊,因此這種後悔並不符合現實,只是腦海中的假設推演。

3. 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與未表達的情感

與親友之間有未解決的誤會、未能表達的愛或遺憾,這些未竟之事會讓我們更容易自責,覺得自己「虧欠對方」。

4. 文化與道德價值觀的影響

在東方華人世界的文化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責任感較強,人們可能更習慣於「顧全大局」或「孝順父母」,因此當親友離世時,可能會對自己是否盡到了責任感到懷疑,進一步加深自責感。

面對親友離世的遺憾,如何與自己和解?

1. 辨識「事後諸葛」與「心理控制錯覺」

告訴自己:「當時的我已經盡力了,我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改變無法控制的事。」幫助自己減少不必要的自責,理解生命本身的局限性。

2. 書寫或表達未竟之事

若有遺憾,透過寫信給逝者、畫畫、紀錄對話等方式,能幫助我們釋放情緒,減少對「未完成」的執著。

3. 轉換思維:從「虧欠」到「感謝」

試著回憶自己與逝者曾經的美好時光,感謝這段關係帶來的溫暖與愛。用感恩的視角,幫助我們從自責轉向內心的平靜。

4. 允許自己經歷哀傷,而不是強迫「放下」

自責與後悔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哀傷的一部分,逼迫自己不去想,反而會讓這些情緒根深蒂固。

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慢慢讓自己找到與失落共存的方式。

5. 尋求專業協助

若你感覺自己難以獨自與複雜情緒共處,透過心理諮商,可以讓心理師陪伴你,在這段過程中慢慢梳理自己。

家人、親友過世後,遲遲走不出來,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堅強、太過軟弱?

1. 哀傷沒有固定的時間表

著名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並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與速度經歷的心理調適歷程。

影響哀傷歷程的因素包括與逝者的關係、個人性格、過去的經歷、支持系統的強度等。有人可能幾個月內找到內在的平衡,有人則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在特定時刻(如逝者生日、紀念日)再次經歷強烈的情緒波動。有

些人擅長透過工作、社交來轉移注意力,而有些人則需要更多時間去內化這段經歷。沒有哪一種方式比較「對」,更沒有標準答案來衡量「堅強與否」。

2.「快點走出來」可能是社會壓力,而非心理需求

社會文化常強調「堅強」、「振作」,這可能讓喪親者感到自己應該「趕快好起來」,否則就是軟弱。然而,哀傷是一種深層的心理調適,強迫自己加快進度,反而可能導致未處理的情緒累積,甚至出現延遲性哀傷(Delayed Grief)或長期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3. 健康的哀傷,是學會與失落共存

「走出來」並不意味著遺忘,而是找到一種與逝者回憶共存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透過書寫、藝術、宗教信仰等方式來緬懷逝者,而不是壓抑情感。真正的堅強,其實是允許自己細細地感受這份哀傷,同時,也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機重新擁抱生活。

如果缺乏適當的支持系統,或者社會環境過於強調「要堅強」,那麼哀傷可能變得更加壓抑,讓失落感更為沉重。

為什麼親友離世後,漸漸感覺自己「好起來了」卻開始出現罪惡、愧疚感?

很多人在經歷巨大悲傷,開始恢復日常生活、甚至感到快樂時,可能會出現一種內疚感:

「我怎麼可以繼續過得好,難道我已經忘記他了嗎?」「如果我開始快樂了,是否代表我不夠愛他?」「他已經不在了,而我還能享受生活,這是不是不公平?」

這種罪惡感的出現,通常源自幾個心理機制:

1. 「倖存者內疚感」

這種心理現象常見於經歷重大創傷(如意外、生還者)的人,他們會感到「為什麼是我活下來,而不是對方?」即使親友的離世並非我們造成的,內心仍可能因為「自己還活著」而產生不公平的內疚感。

2.「悲傷等於愛」的錯誤信念

有些人會無意識地將「繼續悲傷」與「愛的深度」劃上等號,覺得「如果我開始過得好,是不是代表我對他不夠在乎?」但事實上,哀傷與愛不必然需要透過痛苦來證明,逝者的存在不會因為我們變得快樂而被抹去。

3. 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們認為「喪親後太快恢復」是一種對逝者的不敬,因此會對自己的恢復感到矛盾。然而,每個人的哀傷歷程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該受外在期待影響。

如何看待、紓解這份愧疚感?

好起來不是遺忘,而是學會帶著這份愛繼續前行

這份內疚代表我們在乎這段深刻、珍貴的關係,才會不知不覺對自己產生「情感的道德標準」。

面對這份複雜感受,你可以:

1.把「哀悼」轉變為「紀念與延續」

例如:參與對方生前熱愛的活動、為他寫一封信、定期與他人分享美好的回憶,將愛轉化為積極的連結。

2.換作是你,你會希望摯愛的人怎麼生活下去?

如果離開的是你,你希望身邊的人一輩子活在痛苦中,還是希望他們帶著我們的回憶,繼續幸福生活?

允許自己快樂,並接受逝者希望我們幸福的可能性,讓自己去重新擁抱生活。

節慶、特殊節日不再有親友陪伴,該如何調適想念親人的情緒?心理師建議這樣做:

許多人面對悲傷被再次觸發時,對於自己的狀態或是復原的歷程感到困惑或有些不安,但事實上,即使我們已經逐漸適應親友的離世,某些特定時刻(如生日、過年、紀念日、家庭聚會)仍可能再次勾起悲傷。

這是因為記憶與情感連結一直保有存在,這份存在是我們與逝者共享的聯繫 —— 而這些日子本來是與逝者共享的時光,如今卻只剩自己,會讓人特別感受到失落與悵然。

除此之外,節日的社會氛圍通常象徵著團聚、幸福、歡鬧沸騰,當周圍的人歡慶時,我們也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失落,因為這凸顯了是外在與內在的對比。

而前面所提及過的未竟事宜可能也會在此時再度浮現,我們陷入一種想像:「如果他還在的話,這時候的我們會一起做什麼」、「以前的我們是怎麼過的」,進而加深難過、思念以及遺憾的感受。

面對這份複雜感受,心理師建議可以透過這些行動,好好照顧自己:

1. 預先準備,允許自己悲傷

在節日前提醒自己:「這一天可能會有難受的時刻,這是正常的。」不強迫自己開心,也不責怪自己情緒低落。

允許悲傷存在,但不讓它完全控制自己的節奏,給自己安排一些能帶來溫暖的活動。

2. 創造新的儀式感,讓回憶有新的歸屬

  • 保留過去的習慣:

  • 如過去曾與親友在某個地方吃飯,可以選擇去同樣的地方紀念他。建立新的紀念方式:如點一盞燭光、寫一封信給逝者、播放對方喜歡的音樂,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讓逝者的存在感融入生活,而非刻意忽視。

  • 參與公益或助人活動:

  • 有些人會選擇在這些日子去做義工、捐款,將愛轉化為善意,減少孤獨感。

3. 調整對節日的期待

如果節日讓自己壓力太大,可以選擇「低調度過」,不一定要按照傳統方式慶祝。若想融入節日氛圍,也可以邀請信任的朋友或家人陪伴,讓自己感受到安全感與支持。

4. 借助支持系統,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

若有需要,可以和其他也懷念逝者的親友聊聊,一起回憶與感謝對方帶來的美好時光。

如果情緒特別強烈,甚至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文 /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諮商心理師 尹姿驊

延伸閱讀 /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02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03

2個月減重16公斤「不是靠運動」!林右昌瘦身祕訣是戒2物 專家曝正確進食順序

健康2.0
04

08月10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Heho健康
05

即食雞胸肉直接冷吃!專家示警產生1毒素 嚴重恐危及生命

壹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4

家屬?討厭的家屬能快點死,你會感動到落淚
04月10日02:42
看我名字來找我曰會
04月09日14:04
100%本人上門
04月09日13:41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基因中 8% 是古病毒?「垃圾 DNA」翻身 研究揭早期發育關鍵角色

CTWANT

抗癌路選擇勇敢活出生命韌性 癌症希望基金會陪病友走出低谷重拾生活力量

台灣好新聞

喝咖啡有益健康!適量飲用可防糖尿病、中風 醫揭「每日最佳杯數」

CTWANT

他「背痛到失眠」竟是高血糖惹禍!醫揪意想不到症狀 止痛藥也無法壓制

常春月刊

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逾2成! 專家籲:「整合式照護」刻不容緩

健康醫療網

蛋別亂煮!醫曝「這種烹調方式」恐害壞膽固醇激增 授護心正確吃法

常春月刊

聽損恐增5倍失智風險!專家授「搓手聽篩法」揪前兆 聽不見一聲音要小心

聯合新聞網

醫起看/英男戒菸仍罹喉癌!醫揭元兇是40年前「這行為」感染HPV

EBC 東森新聞

夏天食物中毒禍首3成是生食!「2類食物」易胃痛腹瀉 8大症狀一次看

三立新聞網

不是蛋白飲、雞胸肉!醫揭「1物」最能增肌:還能補鈣

三立新聞網

她器官老化不同步!「心臟28歲」但大腦已35 醫曝「10大器官時鐘」迷思

三立新聞網

猛爆性肝炎、白血球數異常增高! 醫示警血癌可能風險

NOW健康

他酗酒、不運動,別等80歲困坐輪椅才悔憾:好好照顧身體,就像照顧還要再住70年的房子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78歲嬤陷憂鬱,靠種花草變園藝人氣王!亞東醫院開「綠色處方」療癒長輩:找回「活著的理由」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中和死亡車禍「運將吸氣喘藥」有酒精反應 名醫解答了

CTWANT

濃度提升超過十倍 今非昔比的大麻大幅提升精神病風險

信傳媒

夏天運動為什麼體力流失快?研究揭影響因素!營養師推訓練補給3策略

健康醫療網
影音

瘦子也有脂肪肝 比"游泳圈"更可怕

大愛新聞影音

「中毒者無法吞嚥」營養師曝冷吃雞胸肉恐致命 真空包裝不等於安全!加熱少送一次醫院

鏡週刊

心跳不規律=健康警訊?醫師揭心律不整警示與治療新趨勢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影音

單孔機器人手術 不必再開四個洞

大愛新聞影音

美國關稅打亂市場!專家憂缺藥潮 台大院長籲強化學名藥產業

自由電子報

慢性發炎越吃越胖?營養師:5大抗發炎食物幫你甩掉體內慢性火

信傳媒

雨季濕到長菇! 北榮示警「手機APP辨識易誤判」:誤食毒蕈恐致命

CTWANT

不要討厭它!這「便當配角」抗癌又護心 一週吃3次最棒

壹蘋新聞網

研究揭糖尿病患吃飯加「3寶」 每天血糖穩定多1.2小時

TVBS

保健品吃錯反而有負擔!醫師親授5大攝取關鍵

健康醫療網

即食雞胸肉直接冷吃!專家示警產生1毒素 嚴重恐危及生命

壹蘋新聞網

夏天消暑必喝!綠豆湯1成分保護腸道 「這樣煮」加碼降血糖

TVBS

你有為自己獨活過嗎?賴佩霞揭30年靜心經驗:獨活是讓自己體會當下

優活健康網

守護青少年性健康! 性教育和性傳染病防治是2大重點

NOW健康

心腦活化防失智海嘯 五力共振對抗衰老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深蹲後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忽略可能是貧血警訊!

常春月刊

精準抗癌新思維:中西醫共治 打造「全人醫療」新藍圖

常春月刊

張善政參觀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盼長輩在桃園安享晚年

桃園電子報

酪梨幫助減重又抗癌是因為這「成分」?營養與好處一次看

Hello醫師

綠拿鐵新手別亂配!營養師教你健康喝對不踩雷

常春月刊

「即食雞胸肉」別打開就吃!專家喊「1劇毒」會奪命:麻痺神經、肌肉

三立新聞網

年輕梅毒續升「今年通報已破千」 疾管署免費快篩1個月256人受檢

ETtoday新聞雲

擺脫頻尿與急迫感困擾,讓年長女性重拾夜間好眠與日常自信

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