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地震,震出內心深處的不安?心理師:3 步驟,覺察潛藏的災難化想像與失控感受

抱抱心身醫學

發布於 02月13日01:00

時不時出現的大大小小地震,或接連天搖地動無數次的餘震,造成不少人焦慮、恐慌、被情緒淹沒的感受。許多人心中想的可能是:「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我要不要搬家?」、「我會不會被壓死?」

但在這些問句背後,訴說的其實是:「我的生活是否會失控?而我是否要為此作更多準備?」

地震搖晃的不只是地殼板塊,也把我們平時隱微的擔憂一併搖晃出來

發生大型災難後,對每個人都是瞬間強烈的衝擊,可能在幾天內變得異常警覺、做惡夢、揮之不去的可怕想像等。

有些人很快平復心情後繼續生活;有些人當下慌張到喘不過氣;有些人則是過一段時間後才開始覺得害怕;也有一些人將這些焦慮轉移到對於死亡與無意義感的恐懼——換句話說,地震可能使得某些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困擾,或中長期的生活適應困難。

你的身邊肯定有些人經歷較大的情緒波動,尤其在地震後初期,行為或想法上有明顯的轉變。這些轉變包含暴飲暴食、不想工作、不斷觀看災後新聞、遠離人群、對原有信仰產生懷疑等等。他自己或身旁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甚至感到困擾。

如果我們能在突發事件初期減輕不適感,也較能促進短期及中長期的心理功能恢復,以及重新適應變動中的災後環境。

減輕不適感可以簡單分為三項要點,分別是:覺察、訴說 / 傾聽、適當的行動。

一、覺察:我的恐懼與擔憂,源自於哪裡?災難化的想像,可能重新放大沒被安放好的微小創傷

你知道自己怎麼了嗎?還是只能用「因為地震,所以害怕」的解釋呢?

當我們討論內心的不安時,首要確認外在條件是否安頓好自己,至少客觀評斷上是足夠安全的環境時,再來檢視心裡的恐懼出自何處。

每個人對天災都有不同的後續聯想,也正是這些想像,促成許多情緒困擾。例如:當一個人想像他住的房子可能會倒塌,他就不可能睡得安穩,他會焦慮和失眠。

睡不好通常是造成情緒劇烈起伏的一大來源,因為沒有充分的精神和體力去維持內心的自我防衛,這種自我防衛可以想像成電腦的防火牆,每個人都需要有的健康配備,以防止偶有小小病毒入侵。但當失眠讓精力降低,導致正常的自我防衛也降低時,他原本能敷衍爸媽的碎念、伴侶不在身邊時能自己找事做、包容工作夥伴出錯,這些事情也許通通變得無法忍受,並且產生「災難化的想像」

大型災難後的想像常與「分離」與「死亡」有關,他可能會想像來不及修復關係的爸媽被壓死、和唯一支持自己的伴侶天人永隔、工作或其他小事不重要而完全不做了——這些想像可能非常不理性,但卻極為正常。

地震搖晃的不只是地殼板塊,它把我們平時隱微的擔憂也一併搖晃出來。心靈中原本擺放好的物件散落滿地,包含各種情感的,以及從最理性到最不理性的。

你平常可能自詡是個理性的人,工作與人際上都能夠處理得宜。但一經過巨大影響的事件後,仍舊可能展露出不同以往的一面,尤其是未經整理過,它只是被暫放在心靈某個角落。尚未被安放好的微小創傷,經過生死洗禮的刺激後,它會變得不同。有可能是看開而順勢化解了,也有可能更需要緊抓,而被誘發出強烈害怕失去的感受。

因此,在你安頓好外在環境後,覺察自己的想像如何演出,思考這些感受如何演變而來的,將有助於重新安頓你的內在世界。

二、訴說/傾聽:有說也有聽,就能逐漸掌握覺察與分析能力,失控感會隨之降低

地震發生後不久,我們容易被害怕麻痺,眼前只能顧及保護自己的方法,或是腦袋完全空白,不少人直到事後幾天到幾周才能開始思考。這很正常,但一開始思考,也許就會想到令你害怕的事情,因此需要有信任的人在身邊,能夠互相以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時,才能感受到陪伴。

當你能夠訴說時,代表你的腦袋重新開始運轉,或是反過來也成立,當你腦袋開始運轉後,自然會想要訴說。訴說能夠讓你整理自己的想像與思考。

尤其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我們有很多事情想說,但未必說得出來,或是不曉得自己在講什麼,需要有人聆聽與歸納。當你越來越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你對自己的覺察力提升,失控感會隨之降低,有助於將自己從深淵中拉回。

同樣地,當你做為聆聽者,許多原本無法言喻的感受,透過別人的訴說讓你有了參照。你用客觀的角度觀看他人時,也許就有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你可以再將這種能力轉回自身檢視。

如果你身旁有能夠聆聽與訴說的夥伴,你們可以成就一個正向循環。

三、適當的行動:重大災難也是人生的轉捩點,將生活重建成你所嚮往的模樣

你覺得你的行動是出自於恐慌的驅使,還是理智的判斷呢?

如果是缺乏自我覺察的行動,大多也會是沒有思考作為基礎,很難說是一個理性的行動。在地震過後,突然發現眼前的事情都不是自己要的,打算把握當下,拿存到的錢去環遊世界,這也許也沒有錯。

當我們說把握當下時,並非是說「只看當下」,而是要把「當下」和「未來」都考量進去。只是在大型天災人禍發生後,那容易讓人瞬間感到世界末日降臨,而做出極端的、不顧後果的行為。

回到日常生活中,你最需要做的行動是先安撫自己,然後才是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

我們對於生命的觀點一直在變,隨著年紀、身體與心理狀況、經濟與生態環境等好多因素。但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哪個時刻曾經讓你滿意?還是因為害怕與包袱,讓你始終沒有做出發自內心的決策過?

每一次災難的發生,都是生命的一個轉捩點,它強迫你聚焦在曾經不去想、不去看、不去思考的部分。有些討厭、但又有些必要。因為這讓我們獲得一個機會,撥開眼前的濃霧,每次一點、一點、一點,將生活重建成你所嚮往的模樣,可以感受到更踏實地活著。

延伸閱讀 /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02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03

2個月減重16公斤「不是靠運動」!林右昌瘦身祕訣是戒2物 專家曝正確進食順序

健康2.0
04

08月10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Heho健康
05

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 1食物膳食纖維含量高得驚人!4周就改善老人便祕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基因中 8% 是古病毒?「垃圾 DNA」翻身 研究揭早期發育關鍵角色

CTWANT

抗癌路選擇勇敢活出生命韌性 癌症希望基金會陪病友走出低谷重拾生活力量

台灣好新聞

喝咖啡有益健康!適量飲用可防糖尿病、中風 醫揭「每日最佳杯數」

CTWANT

他「背痛到失眠」竟是高血糖惹禍!醫揪意想不到症狀 止痛藥也無法壓制

常春月刊

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逾2成! 專家籲:「整合式照護」刻不容緩

健康醫療網

蛋別亂煮!醫曝「這種烹調方式」恐害壞膽固醇激增 授護心正確吃法

常春月刊

聽損恐增5倍失智風險!專家授「搓手聽篩法」揪前兆 聽不見一聲音要小心

聯合新聞網

醫起看/英男戒菸仍罹喉癌!醫揭元兇是40年前「這行為」感染HPV

EBC 東森新聞

夏天食物中毒禍首3成是生食!「2類食物」易胃痛腹瀉 8大症狀一次看

三立新聞網

不是蛋白飲、雞胸肉!醫揭「1物」最能增肌:還能補鈣

三立新聞網

她器官老化不同步!「心臟28歲」但大腦已35 醫曝「10大器官時鐘」迷思

三立新聞網

猛爆性肝炎、白血球數異常增高! 醫示警血癌可能風險

NOW健康

他酗酒、不運動,別等80歲困坐輪椅才悔憾:好好照顧身體,就像照顧還要再住70年的房子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78歲嬤陷憂鬱,靠種花草變園藝人氣王!亞東醫院開「綠色處方」療癒長輩:找回「活著的理由」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中和死亡車禍「運將吸氣喘藥」有酒精反應 名醫解答了

CTWANT

濃度提升超過十倍 今非昔比的大麻大幅提升精神病風險

信傳媒

夏天運動為什麼體力流失快?研究揭影響因素!營養師推訓練補給3策略

健康醫療網
影音

瘦子也有脂肪肝 比"游泳圈"更可怕

大愛新聞影音

「中毒者無法吞嚥」營養師曝冷吃雞胸肉恐致命 真空包裝不等於安全!加熱少送一次醫院

鏡週刊

心跳不規律=健康警訊?醫師揭心律不整警示與治療新趨勢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影音

單孔機器人手術 不必再開四個洞

大愛新聞影音

美國關稅打亂市場!專家憂缺藥潮 台大院長籲強化學名藥產業

自由電子報

慢性發炎越吃越胖?營養師:5大抗發炎食物幫你甩掉體內慢性火

信傳媒

雨季濕到長菇! 北榮示警「手機APP辨識易誤判」:誤食毒蕈恐致命

CTWANT

不要討厭它!這「便當配角」抗癌又護心 一週吃3次最棒

壹蘋新聞網

研究揭糖尿病患吃飯加「3寶」 每天血糖穩定多1.2小時

TVBS

保健品吃錯反而有負擔!醫師親授5大攝取關鍵

健康醫療網

即食雞胸肉直接冷吃!專家示警產生1毒素 嚴重恐危及生命

壹蘋新聞網

夏天消暑必喝!綠豆湯1成分保護腸道 「這樣煮」加碼降血糖

TVBS

你有為自己獨活過嗎?賴佩霞揭30年靜心經驗:獨活是讓自己體會當下

優活健康網

守護青少年性健康! 性教育和性傳染病防治是2大重點

NOW健康

心腦活化防失智海嘯 五力共振對抗衰老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深蹲後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忽略可能是貧血警訊!

常春月刊

精準抗癌新思維:中西醫共治 打造「全人醫療」新藍圖

常春月刊

張善政參觀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盼長輩在桃園安享晚年

桃園電子報

酪梨幫助減重又抗癌是因為這「成分」?營養與好處一次看

Hello醫師

綠拿鐵新手別亂配!營養師教你健康喝對不踩雷

常春月刊

「即食雞胸肉」別打開就吃!專家喊「1劇毒」會奪命:麻痺神經、肌肉

三立新聞網

年輕梅毒續升「今年通報已破千」 疾管署免費快篩1個月256人受檢

ETtoday新聞雲

擺脫頻尿與急迫感困擾,讓年長女性重拾夜間好眠與日常自信

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