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2小時前 • 發布於 2小時前

作者 : NOW健康

圖片 : Shutterstock

許多人都有下背痛的經歷,輕微者幾天內可好轉,但急性期常令人坐立難安,若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狀態。下背痛的治療,通常藉由服藥、復健治療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復原,不過,重仁骨科醫院副院長周毓霖醫師指出,民眾可及早選擇低侵入性的「脊椎神經阻斷術」,在減少止痛藥使用的情況下,迅速緩解疼痛不適,及早重拾生活品質。

如何達到「阻斷神經痛覺傳導」效果?就像是將神經「打暈」

周毓霖醫師解釋,神經阻斷術主要是將藥物注射到脊椎神經周圍,達到「阻斷神經痛覺傳導」的效果,如同將神經「打暈」,是針對疼痛的根源進行治療,相較於傳統止痛藥只是間接干擾腦部的神經傳遞,與暫時壓制痛覺不同,況且長期服用止痛藥還可能傷胃,對腎臟也會造成負擔。

神經阻斷術屬於一種低侵入性治療的門診手術、不須住院,針對單純的下背痛或臀部疼痛,採用神經阻斷術能快速有效緩解疼痛,沒有副作用。周毓霖醫師分析,下背痛成因很多,常見為肌肉的拉傷或扭傷,即俗稱的「閃到腰」,肌肉疼痛占7成以上,其他3成因素則是脊椎實體的結構問題,如:椎間盤突出、關節退化或滑脫等。

多數情況下,肌肉扭傷在服藥一段時間並搭配復健也會好轉,而在急性疼痛期除了多休息、熱敷之外,若能及時介入神經阻斷術,有助於立即降低疼痛感,即便肌肉發炎尚待時間修復,但愈早減緩疼痛感也能盡快進行復健、鍛鍊肌力,加快生活步調恢復正軌。

哪些人適合脊椎神經阻斷術療法?適用於脊椎輕微不穩定或肌肉拉傷

周毓霖醫師說明,在進行脊椎神經阻斷術之前,會先進行X光檢查及觀察脊椎的排列與穩定性,必要時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哪個神經部位受傷,檢查後若確認無明顯神經根壓迫,僅是脊椎輕微不穩定或肌肉拉傷,就適用此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此療法也可用於手術後的疼痛管理,特別是肌肉僵硬或神經過度敏感等狀況。

當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甚至出現臀部、下肢麻痛,這可能涉及神經根壓迫,像是椎間盤突出或是神經孔明顯狹窄,上述情況就不適合採取神經阻斷術治療,因為阻斷神經根的感覺後,可能連帶影響運動神經造成下肢無力,建議必須進一步考慮採取手術方式加以治療。

周毓霖醫師表示,執行脊椎神經阻斷術前,會進行基本的抽血檢查,先排除凝血功能異常或感染問題後,在手術室直接在X光下將皮膚局部麻醉,再將麻醉劑、類固醇以針劑注射到疼痛關節的神經分支附近,最常見為第3、4、5節腰椎神經分布部位疼痛,若脊椎有不穩定,也能輔以PRP增生治療,幫助減緩疼痛並增加穩定性。

神經阻斷術能幫助快速降低疼痛感,平日強化核心肌群的肌耐力

此項門診手術約需1小時,術後建議至少休息30分鐘觀察,臨床很多患者治療1小時後,明顯感覺疼痛感降低至少7成以上,甚至有些疼痛感完全消失。至於手術只有數個微小針孔,返家當天晚上可以正常洗澡,傷口不需特別護理。

周毓霖醫師曾收治1名年約70歲的男性,車禍之後出現慢性下背痛,經過2、3個月服藥與復健後發現效果有限,在經醫病溝通後施以神經阻斷術,術後當天疼痛幾乎完全消失。但因平日從事搬重物的勞動行為未改,2個月後疼痛復發,再次接受治療,並開始積極進行肌力訓練與生活調整。

一般來說,注射神經阻斷術的療效約能維持2週至2個月,因人而異,若注射後改善效果明顯,但1個月後又疼痛復發,周毓霖醫師建議進一步採用「高頻熱凝治療」,透過高頻電流將感覺神經的髓鞘進行凝固,電暈感覺神經,降低疼痛感,效果可維持至少半年,甚至可達2年。

周毓霖醫師提醒,神經阻斷術雖能幫助快速降低疼痛感,但平日搬重物仍應避免站立彎腰,建議搬重物時的姿勢改為蹲姿同時保持背部挺直再施力;日常別蜷縮當沙發馬鈴薯,維持良好坐姿、避免駝背,背靠椅背或靠墊支撐,減少脊椎壓力。上班族避免久坐產生腰酸背痛,應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伸展腰椎筋骨。

另外,居家應搭配進行強化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包括做仰臥起坐訓練腹部肌肉,透過棒式、橋式等地板運動來鍛鍊背肌,提升脊椎的支撐力。臨床上,有些長輩因彎腰碰地或過度後仰伸展的錯誤運動姿勢,不慎「閃到腰」,周毓霖醫師呼籲,年長者居家運動訓練時,採向上拉伸脊椎如吊單槓的姿勢即可,可避免脊椎受損或肌肉拉傷的風險。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自律神經失調教會我的事:「1秒能做完的事,請花2秒鐘做」!醫學權威「健康減壓」這樣做

48歲謝哲青遺產全捐出:決定不生小孩那一刻就寫好遺囑!關鍵5細節寫出「有法律效力」的遺囑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2

夏天吃水果一定退火?醫揭「這3款」常吃恐傷胃腹瀉

三立新聞網
03

高學歷老了較不易失智? 33國研究揭「驚人真相」:1類人腦子就是好

三立新聞網
04

男側腹疼痛3天後爆發「皮蛇」 醫師揭3症狀須提高警覺

NOW健康
05

長者失眠有救了!研究發現「1運動」有助改善失眠 還能加強肌肉力量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有運動卻還是「瘦不了」?研究揭2大心理因素,解密讓人越動吃越多的陷阱

姊妹淘

肥胖警報!譚敦慈兒曾飆破110公斤 靠「三招」成功甩肉、逆轉脂肪肝

三立新聞網

陳致中曝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 醫提醒器官供血不足恐有生命危險

鏡週刊

從抗寒到護心 每天洗幾分鐘冷水澡讓血管更強壯

健康醫療網

別輕忽便秘!恐增4癌風險:久坐、忍便意都是元兇…每天排便超過「這次數」,乳癌風險狂降46%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站起來頭暈」別輕忽 醫示警:恐自主神經失調

TVBS

百歲阿公的最後一天:不插管、不急救,拒絕「醫到死」...戰友探視後含笑辭世,在愛與陪伴中圓滿告別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影音

【下班經濟學精華集】澱粉吃不胖的秘密?名醫教你碳水循環飲食原則!

風傳媒影音

24歲女星「忘拔棉條」卡體內1個月:飄死老鼠味 醫一看傻眼

太報

不怕蘿蔔腿!醫師透露:結實小腿助手術順利、併發症少

桃園電子報

花蓮慈濟醫院39周年慶 立足東部邁向國際,永保初心迎向40

TCnews 慈善新聞網

雙和醫院急診塞爆!傳院內公告「護病比1:13」 衛福部長發聲了

CTWANT

不是女性專利!男性下體痛可能是「骨盆」出問題 醫:別怕尷尬不就醫

健康醫療網

臉上狂冒痘?皮膚科醫曝「這天數」內消除才能不留痕 千萬別用手擠

常春月刊

曬黑怎麼救?盤點「6大美白習慣」快速白回來 清潔乾淨也是之一

常春月刊

快檢查!痣長在6部位最危險 醫:恐變異成皮膚癌

TVBS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 醫:恐與7大疾病有關

民視新聞網

高學歷較不會失智? 33國研究:腦容量較大但老化速度相同

中天電視台

18-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凍精卵可獲補助

華視新聞
影音

18-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凍精卵可獲補助

華視影音

台南勞工局舉辦移工健康諮詢服務,移工健康照護再升級

中華日報

女肺癌病人八成不抽菸 台中慈濟醫院籲早期篩檢

TCnews 慈善新聞網

姿勢性低血壓暈厥 醫:器官供血不足恐致命

中央通訊社

重量級Uber doctor!退休醫界大老扛7公斤裝備,把行動診間「外送」到你家

康健雜誌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休克!醫曝背後警訊

NOWNEWS今日新聞

高學歷老了較不易失智? 33國研究揭「驚人真相」:1類人腦子就是好

三立新聞網

夏日豔陽高照!戶外防曬室內也要防「光老化」,預防光老化醫提3重點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從眼白泛黃到尿色深紅...黃疸不只是變黃!5大症狀教你及早發現危機

信傳媒

夏季食物中毒超過三成與生食有關 醫教3招守護腸胃健康

健康醫療網

喉嚨咳不停、乾癢不適? 這8樣「潤喉飲食」助舒緩

台灣好新聞

雙和醫院急診護病比「1比13」嚴重超標 衛福部長:馬上了解

自由電子報

定期腹部超音波篩檢 全民一起來護肝

大愛新聞
影音

定期腹部超音波篩檢 全民一起來護肝

大愛新聞影音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休克 醫曝「器官供血不足」恐有生命危險

ETtoday新聞雲

驚!每週吃3份薯條「糖尿病風險增20%」研究:烤煮馬鈴薯沒威脅

三立新聞網

「3種常見食材」把健康吃回來 讓你眼睛亮、皮膚好、睡得香

健康醫療網

男側腹疼痛3天後爆發「皮蛇」 醫師揭3症狀須提高警覺

NOW健康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山難去年不到8個月死逾51人,中高齡山友事故最多!醫籲高山症6徵兆快撤:體力好、有運動習慣也會中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