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流感」一定要吃完嗎?4大疑問一次說清
夏季流感疫情持續降溫,但仍不可輕忽染疫風險。疾管署公布,根據相關醫學會、國際指引等資料,自8月1日起實施將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適用對象增列「產後兩週內之婦女」,以及「未滿18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兩類患者。流感疫情尚未完全趨緩,使用抗流感藥物有哪4點應注意?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目前國內的流感快篩在發燒後24小時檢測,準確度約可達到6~7成。但還是必須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公費給付「克流感」,否則就必須自費購買。
不過,有傳聞指出,有些患者服用「克流感」後出現憂鬱、精神恍惚、甚至輕生等神經性的副作用;醫師開立「克流感」後則往往會叮嚀患者把藥物吃完。有民眾發出質疑:「克流感」一定要吃完10顆嗎?吃這麼多會不會產生副作用?人人都能吃嗎?
Q1:哪些對象,符合開立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的條件?
根據衛生福利部官網,流感公費藥劑使用對象,若非本國籍人士,除通報流感併發重症及新型 A 型流感等法定傳染病人外,應有居留證。若為18 歲(含)以下者,其父母需一方為本國籍或持有居留證。
此外,經醫師診察研判病患狀況後,若符合以下條件,則不需要先進行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給予病患使用:
1. 「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
2. 「新型 A 型流感」通報病例。
3. 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
4. 未滿 5 歲及 65 歲以上之類流感患者。
5. 確診或疑似罹患流感住院(含急診待床)的病患,但罹患流感、因病況嚴重而需住院治療的病患,並不包括門診病人,依此條件使用公費藥劑者須備有住院紀錄。
6. 具重大傷病、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
7. 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0)。
8. 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疾管署於7月15日公告,8月1日起除上述8類對象外,新增以下兩類患者也可施打:
1. 產後兩週內之婦女
2. 未滿18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Q2:「克流感」一定要吃完整個療程嗎?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指出,「克流感」主要作用是縮短流感發燒病程、降低體內流感病毒量,標準療程就是投予5天、共10顆的份量。
「克流感」是對抗病毒的藥物,是否會因自行停藥而出現嚴重副作用並不明確,但廖嘉宏還是建議吃完全部療程,能降低體內病毒量、縮短發燒時間、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林應然進一步指出,若在發病後48小時內服用「克流感」,效果更好,通常服藥後2~3天就會退燒;但若超過48小時後才投藥,效果會打折扣,因為病毒已經繁殖很多,得花較多時間抑制病毒。假使沒有吃完整個療程,不僅病程拖得久,還容易再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Q3:服用「克流感」是否會產生副作用?
目前較受到關注的是,日本曾有報告指出,有些患者服用「克流感」後出現精神恍惚、自殘或妄想的現象。但林應然推測,日本使用「克流感」相當普遍、浮濫,台灣則有疾管署管制、把關,國內還沒有或極少報告指出有這樣的疑似副作用。
不過,仍有些個案可能在使用「克流感」後,出現頭暈、噁心、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但廖嘉宏表示,服用「克流感」的人本身是流感患者,這些疑似副作用的現象其實也是流感的常見症狀,有時很難區分究竟是藥物副作用,還是病程本身出現的症狀。
另外,也有人可能在使用「克流感」後眼睛腫起來。廖嘉宏指出,過去雖然曾有因服用「克流感」產生過敏反應的案例報告,但患者可能同時服用其他感冒藥,例如止痛藥或退燒藥,這些藥物更容易出現相關過敏、眼腫的反應,須小心分辨是否是「克流感」或其他藥物引起不良反應。
林應然則建議,如果過去曾服用「克流感」發生過敏,之後就要避免再服用。
Q4:哪些人不建議服用「克流感」?
廖嘉宏表示,目前沒有明確建議哪些人不適合服用「克流感」。最常見是孕婦對使用這類藥物的疑慮,過去研究並未證實會對於胎兒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傷害,但孕婦是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所以通常醫師經過評估後,在好處大於壞處的情況下,還是會開立「克流感」給孕婦。
同樣的,像是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者及嬰幼兒等,都是流感併發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好處大於壞處的狀況下,還是會建議使用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