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擴大骨鬆防治給付!「三類」高風險族群 要提早啟動檢查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60歲以上人口有16%患骨質疏鬆症,其中8成為女性。台灣社會高齡化加劇,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未來骨質疏鬆問題將更嚴峻。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吳文田主任提醒,國人應定期檢測骨密度,及早揪出骨鬆並啟動治療,避免骨折發生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自今年3月起,健保也擴大了骨質疏鬆症用藥的給付範圍,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得以受惠。
骨折病患死亡風險增!除了長者 這3類人也要注意
吳文田主任指出,長者經常因跌倒時用手撐地,而造成手腕骨折,脊椎、髖關節、肩部等也是骨折好發的部位,嚴重者可能因稍微用力坐椅子、咳嗽等,就導致骨折。除年長者外,三類族群包含: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由於疾病本身或藥物會弱化骨頭的品質,發生骨鬆和骨折的風險更高。一旦骨折,不僅可能影響日常行動,還可能增加照護上的挑戰。尤其對高齡者而言,活動力降低後也可能增加肺部、泌尿道感染以及死亡風險,因此及早關注骨骼健康、定期檢查與適當預防,是守護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步入樂齡後骨質流失快 骨密度檢測助掌握骨質狀況
目前骨質疏鬆症主要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檢測進行診斷,檢查部位包括腰椎和兩邊的髖關節,再藉由骨密度T值判斷病患的骨質狀況,只須躺著5分鐘檢測。吳文田主任說明,介於-2.5到-1之間則為骨質缺乏症,若T值小於等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或是肌少症合併骨折也為骨質疏鬆症。不單是骨鬆病患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缺乏的病患也應提高警惕;不過相對地進行骨密度檢測的人仍非常少,多數人還是直到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問題。
因此,吳文田主任提醒,女性停經後5至10年、男性6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骨鬆、骨折風險也隨之增加,建議高危族群應定期進行篩檢,特別是生活型態不佳,例如缺乏運動、長期久坐的民眾,更應提早至50歲起就開始做檢測。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2類藥可增加骨質 醫揭治療策略
骨質疏鬆症以藥物治療為主,3月起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的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當T值小於等於-2.5、未發生骨折的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2)次級骨折預防:擴增遠端橈骨與近端肱骨骨折。「預防應從未骨折前就開始著手。」(詳細涵蓋範圍請參考健保署公告,個案適用範圍請依醫療專業人員判斷及建議。)吳主任說明,以往病患要在骨折發生後才能獲得藥物給付,現在擴大給付讓上述高風險病患可提前用藥,降低後續骨折發生的機率,從而真正達到預防的目的。
目前骨鬆藥物分為「促骨生長」和「抗骨流失」兩大類,皆可改善骨質、降低骨折風險,但原理大不同。吳主任指出,促骨生長藥物主要作用於骨生成細胞,雖然同時會刺激蝕骨細胞、提高骨代謝率,促骨質增加趨勢;抗骨流失藥物則是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代謝率,使骨質穩定增多。
針對骨質較差的病患,醫師在治療初期,建議遵循醫囑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加速骨質增加,完整療程後,需轉換為可長期使用的抗骨流失藥物,幫助維持骨密度,不能輕易停藥。
病患自行停藥風險大 應配合醫囑調整用藥
吳文田主任指出,抗骨流失藥物有極低機率會發生牙槽骨壞死的併發症,因此醫師會在用藥前評估病患的牙齒狀況,若在治療過程中有拔牙的需求,則須暫停用藥。不過病患也不必對此過度恐慌,有任何問題應與醫師進行溝通,讓醫師視情況調整用藥策略。病患若自行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原本已下降的骨折風險回升,甚至要高於治療前,因此吳主任提醒病患,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貿然停藥。
在臨床治療上,如果病患需要進行脊椎手術,醫師也會在術前評估其骨質狀況,避免骨鬆導致手術時骨釘鬆動,以及發生骨折影響復原速度。若發現有骨鬆問題,醫師也可能先啟動骨鬆治療,改善骨質後再進行手術;部分病患在積極治療後,因骨質改善與功能恢復,經醫師評估可考慮調整手術安排。
病患應充分了解治療策略 「這樣做」打造強健骨骼安享晚年
「許多病患並非無意治療,而是不清楚要如何治療」,吳文田主任表示,醫師應及早讓病患了解各種治療方案,他就遇到不少病患在得知骨鬆緩解的好處,並了解不同治療選擇與效益後,能依自身需求與醫囑做出合適決定。預防骨折除了使用藥物外,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例如在老人經常活動的區域加裝扶手、防止跌倒。同時應避免抽菸、喝酒等弱化骨質的習慣,並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進行負重運動,多管齊下逐步打造強健骨骼,讓晚年的生活品質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