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王陳奕迅坦承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焦慮不是脆弱 是大腦的警訊
知名香港歌手陳奕迅,日前在演唱會紀錄片中揭露自己罹患焦慮症的經歷,並表示自己多年來,必須依靠藥物穩定情緒,才能面對巡演的高壓環境。
陳奕迅坦言,長期對表演的高度要求,使自己對聲音狀態和舞台表現幾乎零容忍,哪怕是一個小失誤,都會讓他陷入焦躁不安。如今世界巡演結束終於可以嘗試停藥,「醫生說我可以嘗試不用吃藥!我會停,現在的我,真的沒有焦慮了,沒什麼值得我焦慮,整個人很鬆。」
這段真誠的自白,讓外界看見巨星光環背後的脆弱,也引發社會對焦慮症的關注。
焦慮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大腦的「誤判」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焦慮症並不是「太脆弱」或「玻璃心」的性格問題,而是大腦功能失衡的結果。「及早辨識警訊、尋求治療,能大幅減少病程與對生活的影響。」
在紀錄片中,陳奕迅透露,巡演壓力讓他身心俱疲。「有時真的想放棄,但想到這麼多人用心創作這場演出,就覺得不甘心。當你靜下來想清楚,會發現自己的心態主宰一切。」
楊聰財分析,這正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寫照─即使擁有成就與支持,內心仍長期感受到壓迫與不安,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焦慮不是因為你太脆弱,而是大腦誤判了風險。」楊聰財解釋,焦慮症往往源自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加上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失衡,讓情緒被放大,理智難以平復。
結果就是「小事變大事」,例如搭捷運、開會、接電話,本來沒有實際危險,但大腦卻像警報器失靈,不斷發出「危險」訊號,導致全身進入緊繃狀態。
焦慮症常以身體症狀偽裝…6大早期警訊要注意
楊聰財提醒,焦慮症常以身體症狀偽裝,讓患者以為是心臟、腸胃或泌尿系統的問題,卻在檢查後被告知「數據正常」。若同時出現以下多項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1. 心悸、胸悶:像被緊箍住的壓迫感,休息後仍不緩解。
2. 腸胃不適:胃痛、腹瀉、脹氣,與飲食無明顯關聯。
3. 頻尿或急尿:沒有泌尿系統感染,卻常跑廁所。
4. 失眠或淺眠:入睡困難、半夜驚醒或夢境頻繁。
5. 肌肉緊繃與頭痛:尤其是肩頸僵硬、太陽穴壓迫感。
6. 手腳冰冷或冒汗:在溫度正常的環境下依然出現。
「如果你一直在不同科別求診卻找不到病因,別忽略情緒健康的可能性,」楊聰財強調,這是許多焦慮患者延誤治療的原因。
為什麼「不要想太多」沒用?
「很多人勸焦慮者:不要緊張、不要想太多。但這樣的話只會讓當事人更挫敗。」楊聰財表示,焦慮症並非單靠意志力就能克服,因為它涉及大腦生理機制的失衡。
他強調,正確的做法是理解症狀的生物與心理基礎,並透過治療與訓練,讓大腦重新學會「安全感」。
楊聰財提出,治療焦慮症應從生理與心理雙管齊下,主要方法包括:
1. 藥物治療:透過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調整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大腦過度反應的頻率。
2. 認知行為治療(CBT):透過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覺察並修正不合理的恐懼想法,建立更健康的思維模式。
3. 自律神經訓練:包含正念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瑜伽、太極等,讓身體學會從緊繃狀態回到平穩。
4. 規律生活習慣:固定睡眠時間、均衡飲食、每日適度運動,例如散步30分鐘,都有助於減少焦慮發作。
5. 減少刺激物:咖啡因、酒精、尼古丁都可能讓神經系統更興奮,增加焦慮發作的機會。
焦慮,也可能是轉機
楊聰財指出,焦慮雖令人痛苦,但也可能是人生的警鐘與轉機,「提醒你生活壓力已經超過負荷,需要調整節奏、重新排列優先順序。能安住情緒的人,才有餘力走得長遠。」
他提到,陳奕迅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情緒疾病不是失敗,而是身體在發出訊號,呼喚我們停下來照顧自己。
楊聰財也呼籲,當你或身邊的人出現長期焦慮、影響工作與生活時,應立即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協助。「正視情緒、尋求專業,就是對自己做的第一個健康決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