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跟你說「想死」,別只說「想開點」!這5件事,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在這個情緒拉警報的時代,當身邊的人陷入低潮,甚至說出「想死」,我們習慣和對方說「想開點」,但真的有效嗎?「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教你如何在關鍵時刻,用最有效的方式陪伴與支持。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如果這些話是從身旁的人口中說出,你會怎麼做?台灣自殺率近年持續攀升,自殺已重返十大死因,全民心理健康亮起紅燈。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關鍵的「第一道防線」。
台大公衛學院所長張書森指出,近10年來台灣精神疾病盛行率持續攀升,自殺再度進入十大死因,青壯年族群情況尤為嚴重,想要避免憾事發生,「這不是光靠專業人員能解決,而是全民都必須面對的公共健康議題。」
然而,多數人在面對疑似有自殺念頭的親友時,卻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也擔心說錯話,心理健康急救(MHFA)正是為了這種「想幫卻不知怎麼幫」的情況所設計。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源於澳洲,已在全球超過25國推行,教導一般人在第一時間辨識危機、傾聽並引導尋求專業協助。如今,衛福部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也攜手合作引進台灣,期望更多人及早介入、適時回應,人人都能成為阻止憾事發生的第一道防線。
張書森形容,心理健康急救就像心理領域的CPR,「學過CPR的人,遇到有人昏倒能先做心肺復甦術;心理急救員也是一樣,先接住對方,再交給專業處理。」
「你有想過自殺嗎?」直接開口問,可能救人一命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會介紹,包括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障礙,教導一般民眾遇到自殺、自傷、恐慌發作等情境,所能實際應用的做法。
課程中也會破解常有的迷思,像是多數人對談論自殺仍有顧慮,擔心問出口會讓對方「想法成真」。然而,實務經驗顯示,直接且關懷地詢問,反而能讓當事人感受到被看見與支持,並引導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心理健康急救員陳如凌回憶,上課前她也覺得自殺是極敏感的話題,「以前我會用很迂迴的方式關心,甚至乾脆避開不談,安慰自己『我有去關心了』就好。」但上完課後,陳如凌徹底改觀,原來直截了當詢問才是正確做法。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講師張瓈文也指出,這是所有來上課學員最常見的迷思,其實直接提問可能讓當事人感到被理解,「終於有人敢和他談這件事,這是一個開啟對話的契機,從而達到心理急救的效果。」
人人都可學!心理健康急救5行動:傾、聽、給、鼓、勵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著重在提升正確關懷技巧及認識常見精神疾患,用於自身可提升病識感,用於他人則能提供正確心理陪伴。張瓈文說明,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最核心的5個行動:
1. 傾:接觸對方,評估並協助處理危機(自殺意念或失控行為)
2. 聽:傾聽,用非評判的方式溝通
3. 給:提供支持和資訊
4. 鼓:鼓勵對方尋求專業協助(如醫師、心理師等)
5. 勵:鼓勵尋求其他支持(如家人、朋友等)
「這5個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有技巧,」張瓈文解釋,例如「傾」不只是走過去打招呼,還要觀察對方的狀態並評估危機;「聽」時則要克制急於替對方解決問題、給建議的衝動,先讓對方有表達的機會。
課堂上也會透過各種案例討論與情境演練,反覆練習這5個行動,幫助學員在回到日常生活中時能靈活應用,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力。
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後,更有信心助人、撕掉精神疾病污名標籤
心理健康急救不只適用於緊急危機,在日常互動中也有幫助。陳如凌說,上完課後才發現,自己曾錯過朋友的警訊及助人機會,也曾因為不知怎麼開口而沉默,現在若再遇到類似的狀況,她能夠更警覺,也更有信心主動關心,伸出援手。
不只如此,陳如凌身為主管,也將心理健康急救技巧應用在職場中,能更敏銳察覺員工的情緒變化,並適時介入對話;在家庭中,她改變了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遇到行為突出的陌生人時,不再只是帶著孩子迴避,如今她會選擇和孩子解釋,「他可能正在經歷心理上的受傷,」幫助孩子理解,也減少恐懼和標籤。
從個人到社區,「接住」快殞落的生命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總幹事藍素禎指出,心理健康急救的目標是成為危機惡化前的第一道防線,未來也將針對校園、社區等不同場域加強推廣,例如針對村里長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社區第一線守門人;校園的部分,會再引進針對青少年的課程,教導成人如何協助青少年。
「如果有一次機會,可以用一場對話拯救一條生命,你願不願意把握?」藍素禎引用澳洲課程的一句話作結,當身邊的人陷入低潮,你可以選擇轉身離開,也可以選擇伸手接住他。心理健康急救提供的,不只是一套技巧,更是一種心態,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給予對方理解與希望。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