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珍驚傳「姿勢性低血壓」休克!臺大醫示警:年長者「血壓太低」比高血壓更危險,3症狀易忽略
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取自「陳水扁新勇哥物語」臉書、shutterstock(示意圖)
前總統陳水扁夫人吳淑珍,昨(15)日下午在台南住處突然昏倒,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所幸送醫急救後恢復生命徵象,目前仍在住院觀察治療中。兒子陳致中隨後在臉書發文,呼籲外界集氣,並表示母親「尚未完全脫離險境」,今早證實這起意外是因「姿勢性低血壓」導致休克。許多人都知道高血壓致命,卻往往忽略「低血壓」的風險,事實上低血壓對50歲以上熟齡族群不是小毛病,甚至比「血壓過高」更可能帶來立即危險。
姿勢性低血壓是什麼?
多數人對高血壓的風險並不陌生,但對「低血壓」卻常掉以輕心。一般來說,所謂「低血壓」是指收縮壓低於90Hg、舒張壓低於60Hg,相較於容易測量、症狀明顯的高血壓,低血壓的表現並不典型,患者多半只覺得疲倦、頭暈或胸悶,很容易和日常小狀況混淆。
而「姿勢性低血壓」則是一種因身體姿勢突然改變而引發的血壓驟降。例如從床上起身、或從椅子站立時,血壓突然下降20mmHg以上,就可能造成頭暈、眼冒金星、甚至暈倒,嚴重時更可能因腦部、心臟短暫缺血而導致休克。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醫師指出,門診量血壓通常是在穩定坐姿下進行,很難捕捉到血壓瞬間下降的變化;再加上病人看診時常因緊張、焦慮,血壓反而上升,容易被忽略。
血壓「過低」的危險比你想像大
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年齡、氣溫、飲酒、藥物使用、運動量不足等。此外,部分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症)等,也會隨著病況衍生出姿勢性低血壓。
對於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長輩,更要提高警覺。「如果長輩本來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時的血壓飆高或血糖升高,我們倒不那麼擔心,比起血糖或血壓太高,我們比較擔心的反而是低血糖或低血壓。」
詹鼎正強調,比起偶爾的血壓或血糖偏高,突發的低血壓或低血糖更危險,因為它會立刻影響腦部與心臟供血,造成暈厥或休克。
許多人擔心血壓高到180mmHg,卻忽略了血壓掉到70、80mmHg的危險。「如果一位長輩平常血壓都在120以上,突然降到80,就必須立刻就醫,因為這是身體拉警報的訊號。」詹鼎正說。
延伸閱讀:
有高血壓會「臉紅、頭暈、脖子緊」?醫糾NG觀念:「絕大多數沒症狀」,這4種人容易中
什麼情況該急診?什麼情況可等門診?
不少家屬會困惑:長輩血壓、血糖數值異常,到底該掛門診還是衝急診?詹鼎正建議,可先門診追蹤:血壓偏高(如180mmHg)、血糖升高(如200mg/dL),但沒有明顯症狀。但若出現以下症狀,則務必速送急診:低血壓、低血糖、持續高燒、神智改變、明顯無力或講不出話。
詹鼎正直言,年長者病況變化快,萬一門診一等就是3、4小時,可能就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在他著作的《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15項迷思╳18種常見老年病╳25則日常伴老須知,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書中也分享臨床經驗:有患者還沒等到看診,就在候診區病情急轉直下,甚至發生不幸。
年長者低血壓、低血糖,4大警訊即刻送醫
●突發暈眩、昏厥:尤其是剛起身、走路不穩時。
●突然失去力氣或說話困難:可能是腦部缺血警訊。
●血壓掉到90/60mmHg以下,或比平常低很多。
●血糖掉到60mg/dL以下,且伴隨冒冷汗、意識不清。
遇到以上情況,請家屬不要猶豫,立即送急診,不要拖延。
4招降低「姿勢性低血壓」發生風險
姿勢性低血壓雖看似常見,但一旦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可能帶來致命危險。日常生活中,熟齡族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風險:
1、起身時放慢速度,先坐再站;
2、保持規律運動,維持血管彈性;
3、減少飲酒,避免過量使用降壓藥;
4、定期檢查血壓、血糖,記錄變化。
對於子女來說,若發現父母突然覺得頭暈、站不穩或昏倒,絕不能當作小事。正如醫師提醒的:「寧可慎重一點,也不要掉以輕心。」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