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水慎防「海中隱形殺手」! 水母螫傷正確急救4步驟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暑假持續的旅遊,各大海灘湧入戲水人潮。然而,炎炎夏日海水溫度升高,正是水母活躍繁殖的季節,近期已有多起水母螫傷事件傳出,有劇毒的僧帽水母已在高雄茄萣沙灘現蹤,這種外觀美麗的螢光藍色生物,無論死活都帶有致命毒性,民眾戲水時務必提高警覺。
水母螫傷的危險性與症狀識別 水母接觸人體皮膚極短時間內釋放毒液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域,各種水母種類繁多,雖非每種都具致命毒性,但水母觸手上的刺絲囊含有大量毒素,一旦接觸人體皮膚,可在極短時間內釋放毒液。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水母的刺絲囊數量從幾千個到數十億個不等,釋放速度僅需幾分之一秒。
被水母螫傷後的常見皮膚症狀包括線狀鞭痕、點狀紅疹,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癢、刺痛、灼熱感,傷口可能紅腫並形成水泡,嚴重時甚至導致組織壞死。全身性中毒症狀則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暈、胃痛、肌肉痠痛等,最危險的情況下會造成四肢麻痺、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錯誤的急救方法可能加重傷勢! 水母螫傷正確急救4步驟要牢記
遭水母螫傷時的處理方式極為關鍵,錯誤的急救方法可能加重傷勢。正確的處理步驟如下:
▸急救步驟1:立即用海水沖洗患部
切勿用清水、尿液或酒精處理傷口,因為滲透壓差異可能刺激殘留的刺絲囊釋放更多毒素。海水的鹽分濃度與細胞內液相近,能避免進一步刺激。針對不同水母種類,箱型水母可用醋沖洗,僧帽水母則可用蘇打水,但一般情況下難以快速辨識水母種類,因此統一建議使用海水處理。
▸急救步驟2:熱水浸泡中和毒素
用40°C左右的熱水浸泡傷口15-20分鐘,利用熱能使毒素蛋白質變性失活,有效減輕毒性反應。這個步驟對於緩解疼痛和降低發炎反應十分重要。
▸急救步驟3:安全移除可見觸手
如皮膚上有可見的水母觸手殘留,務必使用鑷子、信用卡或乾淨布料等工具小心移除,絕對不可直接用手觸摸或搓揉,避免觸手進一步刺入皮膚或造成手部二次螫傷。
▸急救步驟4:儘速尋求醫療協助
完成初步處理後應立即就醫,醫師會使用止痛藥、類固醇藥膏和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若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應立即撥打119求救並進行心肺復甦術,現場如有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可配合使用。
了解當地常見水母種類和急救知識 隨身攜帶簡易急救用品預防勝於治療
要享受安全的海上活動,預防措施不可少。建議戲水時穿著包覆性高的泳衣或水母衣,潛水愛好者更應配備專業潛水衣、手套及蛙鞋,完整保護肌膚。選擇戲水地點時應留意當地海況公告,避開水母出沒頻繁的危險海域。
此外,了解當地常見水母種類和急救知識,隨身攜帶簡易急救用品,都是確保海上活動安全的重要準備。夏日戲水雖然消暑愉快,但海洋生物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透過正確的知識和充分的準備,才能快樂享受海洋魅力的同時,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遠離腦中風這樣做! 神經科醫師授保健秘訣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