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與感冒不同!醫揭最佳用藥時機是「這時候」:錯過恐擴散染全家
一名61歲糖尿病女性患者,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在年初時因肺炎住院,經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一度好轉準備出院,不料1個月後卻突發呼吸急促與胸悶,X光顯示右下肺再度嚴重感染,檢驗確認為流感病毒陽性。醫師進一步追查發現,感染源疑似來探病、已有咳嗽與流鼻水症狀的同住家人。
收治個案的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馮嘉毅表示,該患者因高齡及多重慢性病,屬於流感高危險族群,感染後病情急速惡化,一度出現血氧持續下降與呼吸困難,甚至面臨插管風險。經兩輪抗病毒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穩定,脫離重症危險。
年齡、慢性共病是流感高風險因子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許多人誤把流感當成一般感冒,選擇自行服藥或硬撐,卻常在短短數日內病情急速惡化,不少病例因此需要住院,甚至進入加護病房治療,都是因為輕忽了「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反應啟動、嚴重併發症」的流感三部曲。
事實上,流感與感冒不同,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常見可分為A、B、C等3種型別,其中只有A、B型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季節性流行。流感病毒主要透過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1~3天,感染後常出現以下症狀:
- 發燒
- 頭痛、肌肉痠痛
- 鼻塞、流鼻水
- 喉嚨痛、咳嗽
- 全身疲倦
陳育民說明,流感重症不只與年齡有關,共病更是風險倍增的關鍵因子。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慢性肺病及孕婦等,一旦出現感冒症狀,就應即時就醫,不要拖到重症才用藥治療。
陳育民強調,高血壓與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病毒的機率本來就高,一旦感染更容易增加心臟負荷,進而提高心肌梗塞的風險。當病毒在家庭內快速傳播時,幼童與長者往往是最脆弱的族群。臨床觀察顯示,多數重症患者因錯過感染後治療黃金期,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流感症狀出現48小時內應用藥
馮嘉毅說明,感染流感的最佳用藥時機,就是在症狀發生後的48小時內,此時體內的病毒量最高,民眾應在出現發燒、喉嚨痛、鼻炎等輕症期就積極治療,若未在第一時間就醫,就難以避免病毒再度擴散,危害同住家人。
馮嘉毅提醒,後續若流感病毒擴散至肺部,誘發免疫風暴,嚴重可能進展為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敗血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進入加護病房的風險大幅提高,呼籲患者應及早就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以盡快中斷傳染鏈。
馮嘉毅提到,流感治療用藥除了常見的克流感(Tamiflu)、瑞樂沙(Zanamivir)之外,目前已有自費服用的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能有效降低家庭內傳播風險。臨床實證顯示,相較安慰劑,新型藥物可將家庭內病毒傳播風險降低30%,暴露後預防效果達86%,呼籲民眾重視流感症狀,及早治療。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