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假性失智與失智的區別? 專家揭「5大症狀」可觀察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3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不管是「失智」或「失志」,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猜!先帶長輩至精神科或神經科做完整的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檢查,釐清患者整體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況,並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長輩失智/志了嗎?與家中長輩互動時,發現長輩記性變差、常常發呆、話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拒絕溝通;且笑容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滿臉愁容,有時還會對家人發脾氣,開始擔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李絲絲表示,有時候長輩並非真的失智,而是「失志」,也就是受「假性失智」的影響其認知功能。這兩者雖然看起來很像,但背後的病因與治療方式卻大不相同。

失智症有真和假? 失智是記憶力下降、假性失智會憂鬱

事實上,在逐漸年老的歲月裡,「失志」與「失智」常一同悄然走進長輩的生活。所謂「失志」,指老年憂鬱患者失去對生活目標與熱情,陷入憂鬱、無價值感、悲觀的負面情緒漩渦中,可能影響其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專注力下降等;而「失智」則是指記憶與認知功能的減退,常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等。

而所謂「假性失智」比較像是「心累了」,指老年憂鬱患者因生活缺乏目標、悲觀、無價值感、長期情緒低落等情緒因素,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如: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較弱等。

是假性失智還是真失智? 背後病因大不同

假性失智及失智症具本質上的不同:

1.病因:假性失智症是因情緒困擾或其他心理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通常與情緒狀態有關,而不是大腦結構性的損害;失智症則是因大腦的結構性或病理性變化所引起,通常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的死亡,並影響認知功能的長期衰退。

2.症狀表現及進展速度:假性失智患者的認知症狀通常是暫時性的,隨情緒狀況改善而有所好轉,認知功能有回復的可能性;失智患者的認知症狀則不會因情緒困擾改善而消失,而是緩慢進展但持續惡化,並影響到更多的認知功能,最終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如何區分「假性失智」和「真失智」? 5大症狀表現可觀察

臨床上,藉由下列症狀及表現可觀察到假性失智及失智患者不同之處:

1.外觀行為觀察:

假性失智患者可能較不注重個人儀容與服裝,然整體衣著仍符合適切性;失智症患者則是可能出現衣著不適切,如:冬天穿夏衣。

2.功能表現與日常生活:

假性失智患者於日常生活功能保有一定能力,尚可維持正常的生活;失智症患者則是漸進式喪失生活能力,日常生活中多需他人提醒及監督或是提供協助。

3.語言功能:

假性失智患者語言功能大致保留,話量可能較少,然仍有能力簡述自身情緒及身體狀況,話題多專注於自身健康議題及身體症狀,並伴隨情緒低落、絕望或無望感等負向情緒;失智症患者則是語言能力逐漸退化,顯現於詞彙減少、叫不出物體名稱或人名、表達不明確等,話題易偏離主題,或無法理解複雜問題。

4.認知測驗表現:

假性失智患者於客觀測驗中的表現受情緒波動而變動較大,在多次測驗中可能出現「突然進步」或經鼓勵後表現明顯較佳的情況;失智症患者於多次的客觀測驗表現一致性較高,顯現其認知功能逐步退化。

5.受測態度:

假性失智患者在客觀的心理測驗或醫學檢查中,受測態度可能較消極,即使知道答案也傾向回應「不知道」並放棄;失智症患者則傾向努力掩飾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受測態度多積極配合,即使測驗結果可能不佳。

身為家屬,該怎麼辦? 先帶長輩至精神科完整檢查

不管是「失智」或「失志」,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猜!臨床心理師李絲絲建議,可先帶長輩至精神科或神經科做完整的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檢查,釐清患者整體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況,並定期追蹤;再者,根據不同的病症進行不同的介入及相應的治療。

以下為假性失智及失智在照顧的各面向上的不同之處,提供家屬以相應方式因應:

面向

失智症

假性失智

情緒支持

接納逐步退化,提供尊嚴陪伴

具體語句肯定努力,幫助恢復自信

溝通方式

說話慢一點、使用簡單詞彙、重複重點

認真傾聽,不急著糾正、給予鼓勵

家屬自我照顧

積極尋求外援,避免照顧者耗竭

理解患者認知功能可能隨情緒波動,不將結果全歸因於自己身上

介入策略

長期照顧+延緩退化策略

情緒治療+藥物調整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287期

【延伸閱讀】

台灣團隊開發植物新藥平台 瞄準失智症及銀髮照護市場

家中長輩是失智還是老化? 記憶整合門診助家屬快速獲得解答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大腸癌年輕人罹患率暴增!醫示警「這飲食習慣」恐致癌 早篩檢可改善存活率

每日健康
02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便秘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醫:這情況恐與大腸癌有關

每日健康
04

運動後立刻補充蛋白質才能增肌?新研究「1句話」揭驚人真相

三立新聞網
05

08月18日 幸福不是擁有一切

Heho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紅肉吃太多恐傷腎!新研究揭「1食物」替代:風險降50%

三立新聞網

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營養師破解「菌數越高越有效」的迷思!

潮健康

300萬健檢數據公開!揭國人「5大健康風險」 肥胖率飆新高

TVBS

別再用手搖飲取代白開水! 醫示警:無糖茶、咖啡增加結石風險

CTWANT

右眼遭撞擊!視力模糊3個月竟是外傷性白內障 飛秒雷射助重見光明

觀傳媒

30件市售枸杞全驗出重金屬 台灣消保協會籲加強監管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影音

一痛就吃胃藥?先搞懂是哪種胃痛

好食課

林口長庚推器捐線上簽署 延續愛與希望的善終選擇

中華日報

50 歲女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致精神差,「這 2 治療」重拾暢快呼吸

Heho健康

不是失智症!中年男記憶變差、常發呆 醫檢查:肝病惹禍

三立新聞網

3大壞習慣養出「脂肪肝」!中醫推4招生活法「疏肝健脾」,讓肝不再油膩膩

姊妹淘

「懶得保養」小心釀皮膚危機!醫曝男性護膚4大誤區 做好3點改善

健康醫療網

消保協會抽驗乾枸杞鉛、鎘超標? 食藥署:乾燥率回推全合格

自由電子報

台灣每3名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6點建議顧健康,避免肥胖找上門

華人健康網

尿路結石是沉默殺手 男性風險高於女性兩倍

青年日報

日本輸了!摩納哥「百歲人瑞比例」世界第一 台灣排名贏過英美

CTWANT

比橄欖油強!研究揭「1油品」能減重、降血糖 醫:冷用效果加倍

TVBS

腎結石與痛風患者必看!專家提醒:菠菜汆燙後吃更安全

中天電視台

血管「最怕5類食物」!營養師示警:多吃恐害心梗、中風

三立新聞網

當朋友跟你說「想死」,別只說「想開點」!這5件事,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康健雜誌

追蹤6萬人調查! 「植物蛋白+紅肉」腎病風險降5成

中天電視台

藥局變健身房!巴金森爺爺天天來練肌,3個月告別安眠藥、跑廁所次數少一半

康健雜誌

抖腳=漏財?醫揭4大抖腳「身心小秘密」:不一定是壞事

太報

300萬筆健檢揭隱憂:台灣成人肥胖率10年飆至74.7%、女性骨鬆率超過5成

信傳媒

芝麻油大勝!可延緩糖尿病「還能減重」 醫:冷用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喉嚨乾癢、咳不停如何舒緩? 8種「潤喉飲食」助開嗓

NOW健康

末期失智患鼻胃管餵食反增併發症風險?醫病共決 4 問題解進食困難問題

Heho健康

臺灣癌症治療達到國際頂尖水準!北榮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動工

華人健康網

7歲前免費7次健檢、6次篩檢 竟有3成家長不知情

中天電視台

流感與感冒不同!醫揭最佳用藥時機是「這時候」:錯過恐擴散染全家

優活健康網

沈玉琳案例警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擴散快,及早就醫是關鍵

常春月刊

台灣胃癌存活率低於日韓!藥師親教:「這樣做」能阻斷主要致病因素

健康醫療網

61歲糖尿病婦染流感併發重症 高齡與多重慢性病風險增

NOW健康

「亞健康」常見慢性疼痛!中醫不再只是把脈開藥,AI檢測打造客製化運動處方

華人健康網

林口長庚邀請民眾線上簽署器捐 肺臟受贈者現身表達感激

桃園電子報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羅慧夫基金會年度募款記者會 温昇豪現身呼籲社會友善支持顱顏家庭腭裂女孩勇敢故事感動全場

優活健康網

近3成民眾不知兒童免費健檢! 應把握7歲前13次檢查

NOW健康

狂喝水+吃菜還是便秘?營養師曝「這食物吃太少」

造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