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擦乳液好難受! 醫建議「這樣做」穩定控制病情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16歲的小文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面對高溫與課業壓力的雙重夾擊,她經常出現四肢彎曲處與頭頸部的紅腫搔癢,皮膚因長期搔抓逐漸變得粗厚,甚至出現苔蘚化現象。雖已接受健保生物製劑注射治療,但因疏於日常保濕,回診時仍出現皮膚乾燥、泛紅等不適症狀。小文坦言不喜歡擦乳液,因為不喜歡那種黏黏的感覺。炎炎夏日氣溫節節升高,對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新竹臺大分院皮膚部郭晏如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雖難以根治,但透過合適的治療與細心的日常照護,仍能有效控制、穩定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使皮膚保水能力下降 應養成塗抹乳液習慣
郭晏如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皮膚屏障本就較為脆弱,其中約三成病人更具「纖聚蛋白」(Filaggrin)基因突變,導致皮膚保水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汗水、灰塵與過敏原刺激。若只倚賴藥物消炎,卻忽略修復皮膚屏障,就像滅火卻不修復重建基地(皮膚屏障),治療成效將大打折扣。
郭晏如醫師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應選擇不含香精、酒精與色素的保濕乳液或乳霜,並養成每天塗抹二至三次的習慣,以強化皮膚防護力、減少復發機率。同時,夏季應穿著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使用尼龍等刺激性材質,並於流汗後適時擦乾肌膚,降低刺激與搔癢感。
避免夏日急性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需醫療與生活雙管齊下
在醫療處置方面,郭晏如醫師說明,除了生物製劑,臨床常見治療亦包括紫外線照光、免疫調節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等,可依病人病況個別評估、搭配使用,以達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的目標。
新竹臺大分院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穩定控制需醫療與生活雙管齊下。病人應與醫師共同訂定治療目標,並落實日常護膚保養,才能降低急性發作風險,「異」起安心過夏天。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08月17日 成長就是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
Heho健康
中年人減肥救星!爆紅「死蟲式」2個月狂瘦62→56kg,網友激推:躺著腰圍小3公分
女人我最大
金喜善最愛1水果幫肌膚補維生素C!每天喝家傳養顏凍齡茶 配方大公開
健康2.0
這幾種味道可能是癌症!屁味太臭怎麼辦?4招讓屁味回歸「清新」
健康2.0
3種魚改善疲勞有感!搭牛奶預防骨質疏鬆 1吃法超NG
健康2.0
汗皰疹元凶是它!台大醫揭密1金屬:地中海飲食也藏地雷
健康2.0
除蟲、防蚊液竟藏致白血病危機!醫:居家致癌物一藏60年超凶猛
健康2.0
你有認真看過薪資單嗎?辛苦一輩子,退休金卻少得驚人!真相曝光
健康2.0
影音
咀嚼!原來這麼強? 醫師揭8大功效 從抗癌到腦力升級!
TVBS 新聞影音
咀嚼!原來這麼強? 醫師揭8大功效 從抗癌到腦力升級!
TVBS
腹式呼吸 無喉病友食道語復聲
中華日報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39週年院慶
中華日報
長者肌少症盛行率3成4 台南推運動健康護照APP
中華日報
滅C肝提前達標 申請WPRO認證
中華日報
竹山秀傳小小醫師營 認識醫學
中華日報
陽明交大醫院國際研討會 引領未來醫療
中華日報
女性肺癌病人8成不抽菸 台中慈濟醫院籲:早期篩檢避免病情惡化
觀傳媒
壯男胸悶胸痛掛急診 檢查竟是心肌梗塞 心導管手術裝上支架搶回一命
觀傳媒
肝基會31周年/肝病掉出「國病」行列!40歲以上每年應做1檢查…B肝病友追蹤20多年為何仍得肝癌?
今周刊
掌握母乳大小事:做好胸部照護、注意飲食營養、學習手擠乳與增加哺餵次數
媽媽寶寶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 醫示警:急性血壓下降 器官供血不足恐致命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有運動卻還是「瘦不了」?研究揭2大心理因素,解密讓人越動吃越多的陷阱
姊妹淘
肥胖警報!譚敦慈兒曾飆破110公斤 靠「三招」成功甩肉、逆轉脂肪肝
三立新聞網
陳致中曝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 醫提醒器官供血不足恐有生命危險
鏡週刊
從抗寒到護心 每天洗幾分鐘冷水澡讓血管更強壯
健康醫療網
別輕忽便秘!恐增4癌風險:久坐、忍便意都是元兇…每天排便超過「這次數」,乳癌風險狂降46%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站起來頭暈」別輕忽 醫示警:恐自主神經失調
TVBS
百歲阿公的最後一天:不插管、不急救,拒絕「醫到死」...戰友探視後含笑辭世,在愛與陪伴中圓滿告別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影音
【下班經濟學精華集】澱粉吃不胖的秘密?名醫教你碳水循環飲食原則!
風傳媒影音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24歲女星「忘拔棉條」卡體內1個月:飄死老鼠味 醫一看傻眼
太報
不怕蘿蔔腿!醫師透露:結實小腿助手術順利、併發症少
桃園電子報
花蓮慈濟醫院39周年慶 立足東部邁向國際,永保初心迎向40
TCnews 慈善新聞網
雙和醫院急診塞爆!傳院內公告「護病比1:13」 衛福部長發聲了
CTWANT
不是女性專利!男性下體痛可能是「骨盆」出問題 醫:別怕尷尬不就醫
健康醫療網
臉上狂冒痘?皮膚科醫曝「這天數」內消除才能不留痕 千萬別用手擠
常春月刊
曬黑怎麼救?盤點「6大美白習慣」快速白回來 清潔乾淨也是之一
常春月刊
快檢查!痣長在6部位最危險 醫:恐變異成皮膚癌
TVBS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 醫:恐與7大疾病有關
民視新聞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