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掌握母乳大小事:做好胸部照護、注意飲食營養、學習手擠乳與增加哺餵次數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小時前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哺餵母乳,是媽媽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母乳也是項很神奇的東西,它擁有最獨特的營養價值,也會隨著寶寶的需求來調整成分及分泌量,母乳可說是世界上最適合寶寶的食物,對許多媽媽而言,能夠親自哺餵母乳,是她們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

孕期16週開始分泌初乳

為了產後的哺乳需求,媽咪的胸部在懷孕期間就會開始工作。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初乳約在懷孕第16週開始分泌,因為荷爾蒙的變化,部分媽媽會在懷孕後期,發現胸部出現些許淡黃色或乳白色分泌物,只要每日在洗澡時,簡單以水潤濕清洗,若過度使用肥皂清潔,可能會導致乳頭皮膚乾燥不舒服。

自生產結束後,乳汁的成分會隨著寶寶的需求而有所不同,產後的最初幾天,母乳量不多,呈現濃稠、黃色,稱之為「初乳」,汪嘉儀泌乳顧問表示,初乳中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如:IgA、乳鐵蛋白、白血球、維生素A、生長因子等等成分,可以預防寶寶的眼部疾病,也能夠阻擋病菌,保護腸道並給予嬰兒免疫的保護,還具有輕瀉作用,可以改善新生兒黃疸,「只要媽媽身體狀況許可,都會建議媽媽儘早哺餵,讓寶寶喝到珍貴的初乳」。接著,產後2~4天左右,初乳會轉變成「過渡奶」,顏色為偏白的黃色,濃稠度也會下降,產後約9天左右,則會從過渡奶變成乳白色的「成熟奶」。

補充Omega-3、微量元素.提升母乳品質

哺乳期間,媽媽吃進的各種食物都會影響到母乳的「口味」,而媽媽也會期待透過飲食來增加乳汁量,提高母乳品質,因此,在選擇食材多會特別小心。汪嘉儀泌乳顧問建議,每日需要均衡飲食,若感到口渴時,要隨時補充水分,而水分選擇湯品、飲品、開水都適合。而奶量與心情大有關聯,能夠讓媽媽開心的食物,就是能夠刺激乳汁分泌的食物,但食物種類其實因人而異,因每個人有感的食物都不相同,要注意的是,有些營養素無法由身體合成,必須藉由食物中來獲得。

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像是人體無法自然合成Omega-3,需要透過飲食攝取再傳遞給寶寶,Omega-3多存在鮭魚、鯖魚、核桃、牡蠣、亞麻仁油、菜籽油中,有助於寶寶腦部、神經、視網膜以及免疫系統的發展,更能穩定產後媽咪的情緒、減少焦慮。還有維生素D的含量取決於媽媽飲食及日照量,臺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哺乳期可以加強維生素D食物的攝取,或是寶寶每日口服400IU的維生素D,以增加母乳的營養價值。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人人都要學會「手擠乳」

學習正確的手擠乳方法,能有效移出乳汁,也能在塞奶時幫助疏通乳腺管。汪嘉儀泌乳顧問提醒,進行手擠乳前,媽媽需將雙手清洗乾淨,並準備好消毒完全的儲存容器,坐在舒服且能夠支撐腰背的座椅上,協助放鬆。她分享誘發排乳反射的方法:可在擠乳前進行溫水淋浴、肩頸按摩、輕柔的乳房按摩,或是看寶寶的照片影片及聽喜歡的音樂,協助放鬆,進而刺激排乳反射。

正確的手擠乳,媽媽的食指及大拇指呈現一個C字形,放置距離乳頭約2~4公分的位置,這時,大拇指、食指及乳頭應呈一直線,其他三指自然放於乳房下緣,身體可以稍微往前傾,食指與拇指輕輕地由乳暈往胸壁向內施壓,下壓後朝向乳頭中心滾動擠壓,乳汁就會流出並收集至儲存容器,接著放鬆,重複動作。

當乳汁流速變慢或是感覺手部疲憊,可更換手指擺放的位置或是換邊,兩邊輪流收集母乳至乳房不感到緊繃且舒服,即可停止收集乳汁,整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收集完的乳汁,蓋上瓶蓋並註記擠乳時間儲存。「乳房的四個象限都能進行擠壓,讓乳汁完整被移出,記得擠壓的力道要輕柔,避免造成乳暈皮膚不適」。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衝奶量的關鍵:增加哺餵次數

想讓奶量跟上寶寶的喝奶需求,關鍵在於餵奶的頻率、正確含乳、放鬆的心情。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把握產後的黃金期,學會觀察寶寶的飢餓表現,在早期的飢餓表現,如轉頭、伸舌頭、舔嘴唇時,依照寶寶的需求來哺乳,一天親餵次數可達8~12次,並在親餵後,再配合手擠乳增加刺激,讓乳房經常接受到「需要製造乳汁」的訊號,它就會積極工作,奶量也會慢慢提升。

「假如因為某些因素,寶寶無法時常在身邊,媽媽也要規律地擠奶,約2~3小時擠一次,兩邊乳房加起來一次不要超過30分鐘,才能有效維持泌乳量」。同時,汪嘉儀泌乳顧問提醒,媽媽在哺乳或是擠乳時,若感到口渴,要隨時補充水分,飲食也不要吃得太油膩,均衡飲食,奶量才會順順來。

小知識:塞奶的解決辦法

塞奶是多數哺乳媽咪都會碰上的問題,「要解決塞奶,要先了解造成乳汁沒辦法排出的原因。」像是餵奶姿勢不對、寶寶含乳姿勢不佳、內衣太緊、產後壓力大,都是塞奶的常見原因。

她建議,「家人可以協助分擔家事,讓媽媽有足夠休息,才能夠增加親餵的次數;哺乳方面:媽媽可以調整寶寶含乳姿勢或嘗試不同的哺乳姿勢,從正常側開始哺乳協助放鬆,並可以讓寶寶的下巴朝向硬塊方向哺餵,有助於硬塊鬆動,在哺乳或擠奶後以冷毛巾濕敷乳房,避開乳頭及乳暈,一次約10~20分鐘,將能緩解塞奶之痛」。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哺乳三階段QA】想順利哺乳,產前要做哪些準備?專家解答常見6大疑問,助產後哺乳成功
產前為哺乳擔心而提早做乳房護理或擠乳,有必要嗎?其實你需要的是產前哺乳諮詢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檢查!痣長在6部位最危險 醫:恐變異成皮膚癌

TVBS
02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夏天吃水果一定退火?醫揭「這3款」常吃恐傷胃腹瀉

三立新聞網
04

高學歷老了較不易失智? 33國研究揭「驚人真相」:1類人腦子就是好

三立新聞網
05

蔡依林「晚上9點半睡覺」起床驚見變化:我超漂亮! 44歲凍齡秘訣全公開

姊妹淘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肝基會31周年/肝病掉出「國病」行列!40歲以上每年應做1檢查…B肝病友追蹤20多年為何仍得肝癌?

今周刊

炎炎夏日擦乳液好難受! 醫建議「這樣做」穩定控制病情

健康醫療網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 醫示警:急性血壓下降 器官供血不足恐致命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有運動卻還是「瘦不了」?研究揭2大心理因素,解密讓人越動吃越多的陷阱

姊妹淘

肥胖警報!譚敦慈兒曾飆破110公斤 靠「三招」成功甩肉、逆轉脂肪肝

三立新聞網

陳致中曝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 醫提醒器官供血不足恐有生命危險

鏡週刊

從抗寒到護心 每天洗幾分鐘冷水澡讓血管更強壯

健康醫療網

別輕忽便秘!恐增4癌風險:久坐、忍便意都是元兇…每天排便超過「這次數」,乳癌風險狂降46%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站起來頭暈」別輕忽 醫示警:恐自主神經失調

TVBS

百歲阿公的最後一天:不插管、不急救,拒絕「醫到死」...戰友探視後含笑辭世,在愛與陪伴中圓滿告別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影音

【下班經濟學精華集】澱粉吃不胖的秘密?名醫教你碳水循環飲食原則!

風傳媒影音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24歲女星「忘拔棉條」卡體內1個月:飄死老鼠味 醫一看傻眼

太報

不怕蘿蔔腿!醫師透露:結實小腿助手術順利、併發症少

桃園電子報

花蓮慈濟醫院39周年慶 立足東部邁向國際,永保初心迎向40

TCnews 慈善新聞網

雙和醫院急診塞爆!傳院內公告「護病比1:13」 衛福部長發聲了

CTWANT

臉上狂冒痘?皮膚科醫曝「這天數」內消除才能不留痕 千萬別用手擠

常春月刊

不是女性專利!男性下體痛可能是「骨盆」出問題 醫:別怕尷尬不就醫

健康醫療網

曬黑怎麼救?盤點「6大美白習慣」快速白回來 清潔乾淨也是之一

常春月刊

快檢查!痣長在6部位最危險 醫:恐變異成皮膚癌

TVBS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昏倒 醫:恐與7大疾病有關

民視新聞網

高學歷較不會失智? 33國研究:腦容量較大但老化速度相同

中天電視台

18-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凍精卵可獲補助

華視新聞
影音

18-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凍精卵可獲補助

華視影音

台南勞工局舉辦移工健康諮詢服務,移工健康照護再升級

中華日報

女肺癌病人八成不抽菸 台中慈濟醫院籲早期篩檢

TCnews 慈善新聞網

姿勢性低血壓暈厥 醫:器官供血不足恐致命

中央通訊社

重量級Uber doctor!退休醫界大老扛7公斤裝備,把行動診間「外送」到你家

康健雜誌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休克!醫曝背後警訊

NOWNEWS今日新聞

高學歷老了較不易失智? 33國研究揭「驚人真相」:1類人腦子就是好

三立新聞網

夏日豔陽高照!戶外防曬室內也要防「光老化」,預防光老化醫提3重點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從眼白泛黃到尿色深紅...黃疸不只是變黃!5大症狀教你及早發現危機

信傳媒

夏季食物中毒超過三成與生食有關 醫教3招守護腸胃健康

健康醫療網

喉嚨咳不停、乾癢不適? 這8樣「潤喉飲食」助舒緩

台灣好新聞

雙和醫院急診護病比「1比13」嚴重超標 衛福部長:馬上了解

自由電子報

定期腹部超音波篩檢 全民一起來護肝

大愛新聞
影音

定期腹部超音波篩檢 全民一起來護肝

大愛新聞影音

吳淑珍姿勢性低血壓休克 醫曝「器官供血不足」恐有生命危險

ETtoday新聞雲

驚!每週吃3份薯條「糖尿病風險增20%」研究:烤煮馬鈴薯沒威脅

三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