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累計 140 例登革熱境外移入,北市病例數居冠
疾管署今(19)日公布,上週新增 5 例登革熱病例,今年已累計 140 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 6 年同期境外移入次高,其中台北市 27 例居全台之冠。日前楊柳颱風過境,加上近日天氣炎熱,均有利病媒蚊生長,北市衛生局科長張惠美表示,白線斑蚊可傳播登革熱及區公病,提醒民眾務必在颱風後 1 週內,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
疾管署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8 月 13 日至 18 日)新增 5 例登革熱個案中,2 例來自印尼,越南、泰國、柬埔寨各 1 例;今年累計個案 9 成來自東南亞,印尼 48 例最多,其次越南 28 例、泰國 18 例。綜觀近 3 週國際疫情趨勢,越南、泰國、中國升溫中,斯里蘭卡、寮國則上下波動。
登革熱全身關節痛 vs. 屈公病小關節疼痛
北市衛生局統計,今年截至 8 月 18 日,已累計 27 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為全台最高,感染源 9 成來自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尼 9 例、泰國 5 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各 3 例。張惠美表示,屈公病在我國屬第二類傳染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
然兩者疼痛特徵不同,登革熱俗稱「斷骨熱」,全身關節疼痛猶如骨頭斷掉;屈公病的英文意旨「痛得將身體彎起來」,患者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及腳踝疼痛較明顯,部分人甚至可能出現持續數週至數月的嚴重關節疼痛。
張惠美提醒,雖國內尚未出現兩疾病的本土疫情,但暑期為旅遊旺季,如國人計畫前往東南亞、中國廣東或其他登革熱、屈公病流行地區,務必做好防蚊措施,盡量穿著淺色寬鬆長袖褲,使用經政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成分的防蚊藥劑。民眾返國後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痛、關節痛、出疹、噁心、腹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治。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屈公病境外移入創 18 年新高!印尼為多 症狀一次看「嚴重關節痛到不能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