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小事?日本腦炎初期無症狀易輕忽 嚴重恐致命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氣溫攀升,夏季蚊蟲活動進入高峰期,除了惱人的叮咬發癢外,更需要警惕的是蚊媒傳染病的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已累計19例日本腦炎確定個案,其中2例死亡,而每年6至7月正是日本腦炎的流行高峰期。
無聲的日本腦炎 致命的病毒感染
日本腦炎是一種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潛伏期約5至15天。此疾病最令人擔憂的特點是,大部分感染者在初期可能毫無症狀,容易被忽略;一旦出現症狀,患者會經歷頭痛、發燒、嘔吐等類似感冒初期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意識改變、定向力障礙、全身無力,甚至昏迷或死亡。
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的主要病媒蚊包括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這些蚊蟲常在水稻田、池塘、灌溉溝渠等積水環境中繁殖。值得注意的是,豬隻是日本腦炎病毒的主要宿主動物,病毒在豬體內大量繁殖後,再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給人類,形成完整的傳播鏈。因此,居住在畜牧業密集區域或農村地區的民眾,感染風險相對較高。
如何有效防護? 疫苗與防蚊並重
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我國幼兒常規預防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後接種第2劑。對於農畜產業工作人員或經常接觸高風險環境的成年人,若未曾接種疫苗,建議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評估自費接種的必要性。
除了疫苗保護外,日常防蚊措施同樣重要:在戶外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在身體裸露部位使用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的防蚊產品,這些都是經政府機關核可的有效防蚊成分,能顯著降低蚊蟲叮咬的機率。
面對日本腦炎威脅,民眾應建立正確的防疫觀念,特別是家中有嬰幼兒的家庭,務必按時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同時,在豬舍、畜舍或其他病媒蚊容易孳生地附近活動時,更要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透過疫苗接種與環境管理的雙重保護,才能有效降低日本腦炎的感染風險,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遠離腦中風這樣做! 神經科醫師授保健秘訣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