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3型態!睡不著、睡不好、提早醒 恐自律神經失調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許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歷: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即使疲憊不堪仍難以入眠,或是睡醒後依然感到疲倦。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全台約有25%的人口受失眠困擾,而這些失眠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容易被忽略的原因——自律神經失調。特別是在疫情後的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增加的現況下,越來越多人開始出現這類症狀,卻不知道問題的根源所在。
自律神經失調 影響睡眠品質
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的重要調節機制,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交感神經負責讓身體處於警覺狀態,會提升心跳、血壓、血糖和腎上腺素分泌;副交感神經則扮演「煞車」角色,幫助身體放鬆、降低心跳血壓,讓我們能夠安穩入睡。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在夜晚仍過度活躍,導致身體和大腦無法適當休息,血管持續收縮,進而引發失眠、睡後身體痠痛、水腫等問題。
而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來自壓力累積,當壓力超過身體的調適能力時,神經系統就會失去平衡;這些壓力可能來自環境變化(如溫度劇變、氣壓變化)、生理因素(如荷爾蒙波動、疾病或藥物副作用),或是心理情緒壓力(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重大生活變故等)。
臨床上,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失眠主要有3種型態:「入睡困難型」是因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即使躺在床上大腦仍持續活躍運作;「睡眠維持困難型」則是因為神經系統無法協調,造成淺眠或睡眠品質不佳;「早醒型」失眠多見於長期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睡眠週期縮短且缺乏夜間分泌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憂鬱情緒。
壓力大又失眠 高風險3大族群
特別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3大族群包括:精神或心理疾病患者,由於疾病本身或個性較為敏感,抗壓性相對較低;過勞或休息不足者,長期工作過量導致壓力慢性累積;以及重大疾病患者,因病痛折磨使身心處於脆弱狀態,更容易受壓力影響。
對於輕度的自律神經失調,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來改善,包括建立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如瑜珈、散步等溫和運動)、練習放鬆技巧(深呼吸、冥想)、維持均衡飲食,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物質。然而,若失眠症狀持續超過2週,已發展成「常態性自律神經失調」,單純的生活調整可能效果有限,此時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若正經歷長期失眠困擾,特別是伴隨心悸、腸胃不適、頭痛等多重症狀時,建議及早就醫評估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才能重拾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生活品質。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遠離腦中風這樣做! 神經科醫師授保健秘訣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