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指數正常就沒事?國內新研究:2 項指標更精準判斷 B 肝治療時機
慢性 B 肝患者都具有罹患肝癌的風險,傳統認為免疫耐受期、不活動帶原期患者不需治療,但台大醫院與中研院團隊合作發現,B 肝表面抗原(HBsAg)血清濃度的 2 項指標,更能精準界定治療時機點,優化肝癌篩檢政策。該 2 項突破性研究橫跨近 22 年,收案逾 6 千多位患者,成果連續於國際頂尖期刊《Gut》、《Hepatology》發表。
2 項研究由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領銜,結合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 ERADICATE-B,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研院士陳建仁主導的 REVEAL-HBV 兩大研究世代長期追蹤資料。
曾岱宗表示,由於 B 肝病毒難完全清除,須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控制,凸顯長期追蹤的重要性。目前B肝自然病史依病毒量、肝指數分 4 期,包括免疫耐受期、e 抗原(HBeAg)陽性免疫活化期、不活動帶原期、e 抗原陰性免疫活化期,其中 e 抗原陽性免疫活化期為傳統上認為需要用藥的階段。
中研院博士楊懷壹表示,2 項研究整合中研院社區與台大醫院的長期追蹤資料,提供更全面的B肝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在不同疾病階段的臨床價值。
表面抗原血清濃度 2 指標,精準測定肝癌罹患風險
曾岱宗指出,研究發現,部分免疫耐受期患者雖病毒量高、肝指數正常,屬於傳統上不需治療的階段,但若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小於 10,000IU/mL,10 年後仍有 13.9%罹患肝癌風險。該研究代表表面抗原是真正定義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生物標記,可協助及早給予這群患者藥物治療。
另一研究則顯示,病毒量低、肝指數正常的不活動帶原期患者,若表面抗原濃度低於 100IU/mL,其肝癌年發生率僅 0.08%,遠低於國際建議的 0.2%監測門檻,肝癌風險與無慢性病毒性肝炎族群相當,意即這群患者接近 B 肝治癒標準,未來只需定期追蹤。
曾岱宗說,原則上B肝帶原者約每半年接受超音波、抽血檢查即可;至於表面抗原濃度,目前健保僅給付已用藥 B 肝族群檢驗,作為停藥依據,建議一般帶原者可先自費幾百元檢驗,並期待未來健保檢驗可放寬至一般帶原者。
太早治療不見得好?醫病共決擇最佳時機點
而真正的免疫耐受期患者雖可提早用藥,避免進入免疫活化期,但曾岱宗指出,患者須終身用藥,考驗自律能力,因此低風險患者可考慮進入活化期後再用藥;研究顯示,治療後 e 抗原從陽性轉為陰性後,有望停藥。陳建仁也指出,表面抗原濃度其實會上下浮動,未來或可監測並分析 6 個月濃度改變情形,以供 B 肝治療更深入的數據參考。
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系主任劉俊人表示,近年許多B肝藥物陸續問世,目前有個新藥可直接干擾B肝病毒的 RNA,初步結果發現能有效降低表面抗原濃度;藥物正處第三期臨床試驗,有望 1、2 年後成功上市,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自 1986 年全面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後,40 歲以下年輕人帶原率低於 1%,但 40 歲以上者仍有罹患肝癌的風險,如何找出患者、治療並追蹤至關重要,盼藉這 2 項突破性治療,將台灣打造成沒有肝病的美麗島。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