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爺戰勝主動脈剝離!北醫刷新全台最高齡手術成功紀錄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完成一項高難度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救治一位百歲人瑞。手術團隊歷經8小時奮戰,不僅讓病人順利度過難關,更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出生於民國15年的蔡爺爺,平日生活作息規律,每天堅持爬桃園虎頭山,偶爾也會在家人陪同下走虎頭山步道,並在公園散步做仰臥起坐等運動鍛鍊肌力。然而,他在4月時在家中突發心跳與呼吸停止,經緊急CPR並送醫檢查後,被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
北醫附醫心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許傳智醫師指出:「蔡爺爺當時心跳、血壓皆偏低,並出現主動脈剝離引發的心包填塞併發症,血液流入心包腔造成壓迫,若不及時手術,恐於48小時內有生命危險。」
面對這項高風險手術,醫療團隊採取「雙主治醫師」制度,由許傳智主任與心臟血管外科蕭鎮源主任聯手執刀。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內科黃群耀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的診斷主要依靠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或心臟超音波,此次能成功救治蔡爺爺,團隊間無縫接軌照護是一大主因。
蔡爺爺的女兒蔡小姐表示:「全家長期於北醫附醫就醫,對包括骨科部黃聰仁醫師在內等醫療團隊信任有加。面對父親的生死關頭及極高風險,家人曾一度掙扎,然而父親手術意願強烈、配合度高,最終仍選擇相信醫師團隊的專業。」
北醫附醫院長暨心臟內科施俊明醫師強調,這次成功的手術正是高齡友善醫療的最佳實踐。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決策不再單憑年齡數字,更須綜合考量功能狀況、個別需求及病人意願。
蕭鎮源提醒,主動脈剝離常見於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家族病史、動脈瘤體質,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者,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亦為高風險群。最典型症狀為突如其來、撕裂感劇烈胸痛或背痛,有時可能放射至腹部與四肢,甚至誤認為心肌梗塞。手術後,蔡爺爺恢復狀況良好,住院約一個月後順利出院,目前已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