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猝死!新1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 免穿血管、併發症少
【NOW健康 吳思奕/台南報導】日前1名73歲的林姓男子因反覆出現心悸、胸悶,甚至曾一度眼前發黑、險些暈倒,緊急就醫後被診斷為患有具高度致命風險的心室頻脈,若未即時處置,恐引發心因性猝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下,個案首先接受了心導管電氣燒灼術(Catheter Ablation),消除心律異常源頭,為了進一步降低猝死風險,更植入了新1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目前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奇美醫療體系展現跨院協同實力 雲嘉南高屏首例EV ICD成功植入
接手這名個案的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憲說,心室頻脈是1種來自心室的快速異常心律,有著高致命風險。個案先前在在柳營奇美醫院及佳里奇美醫院就診時即被診斷出罹患心室頻脈,隨後透過分級醫療轉診制度與體系間的資源整合與轉介機制,轉至奇美醫院進一步接受治療。
為消除心律異常源頭,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於今(114)年6月19日,率先進行雲嘉南高屏地區首例新1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植入手術,將導線置於胸骨下方,主機安置於左腋下胸壁,避免傳統ICD的併發症風險。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個案在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1日,隨後轉入普通病房1日後即出院。這次手術的成功除了是醫療團隊相輔相成及技術層面的突破,也體現奇美醫療體系在分級轉診與跨院協同照護機制下,攜手守護心臟病患生命安全的整合能量。
心因性猝死來得快且致命 植入型心臟去顫器成救命關鍵
林志憲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2~20%,大多數都發生在幾分鐘內,往往來不及送醫搶救。尤其是對於曾經發生過致命性心律不整,或心臟功能嚴重受損的病人來說,猝死風險極高。此時,植入型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就成了關鍵的「救命電擊器」。它能在心臟出現危及生命的異常節律,自動偵測並發出電擊或脈衝,讓心跳恢復正常,是目前唯一經臨床實證能有效預防猝死的醫療裝置。
▲林志憲說,心因性猝死往往來得又急又快,因為來不及送醫搶救而死亡率極高,而植入型心臟去顫器能在心臟出現危及生命的異常節律時自動發出電擊或脈衝,維持心律正常,是目前唯一經臨床實證能有效預防猝死的醫療裝置。 (圖/奇美醫院提供)
新1代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突破傳統限制 降低併發症風險
傳統心臟去顫器(ICD)是也是1種可植入體內、具備自動偵測與電擊功能的醫療裝置,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數10年,為預防心因性猝死的重要治療方式。但傳統傳統心臟去顫器需經由血管將導線植入心臟內部,可能引發血管栓塞、導線磨損斷裂、血液感染或心內膜炎等潛在風險與限制。
林志憲表示,新1代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克服了過往的限制,無需進入血管與心臟內部,因而能大幅降低傳統心臟去顫器(ICD)可能引發的相關併發症。同時,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不僅保有傳統心臟去顫器(ICD)的功能和優點,還可以執行「抗心律不整脈衝」(Anti-Tachycardia Pacing),在不需電擊的情況下終止心室頻脈,提供無痛性治療。此外,當電擊後心跳短暫停止時,EV ICD也能提供暫時性心律調節,維持病人穩定的心跳。
▲與傳統心臟去顫器相比,新1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的導線無須進入血管與心臟,因此沒有傳統導線可能引發如:血管栓塞、導管脫位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圖/奇美醫院提供)
美、歐、台心臟學會皆將植入心臟去顫器 列為預防猝死的治療指標
心因性猝死往往來得突然且致命,對於曾經發生過心因性猝死、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功能明顯下降(≤35%)、遺傳性心律不整疾病(如:長QT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等)以及嚴重心肌病變(如:肥厚性或擴張型心肌病變)的族群帶來極高的生命威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新1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提供了更低風險、更適合長期使用且更安全的預防心因性猝死治療選擇。美國、歐洲心臟學會與臺灣心臟學會皆將植入心臟去顫器(ICD)建議列為預防猝死的重要治療指標。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本身為南部重要醫學重鎮,持續引進國際尖端醫療設備與技術。此次成功完成雲嘉南高屏首例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植入手術,在在顯現了醫院在心律不整治療領域具備國際水準的臨床經驗與專業實力。透過跨院整合與個人化評估,奇美醫療體系致力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且舒適的治療選擇。
# 首圖來源/奇美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