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 台大研究證實:「提早10年篩檢」發生、死亡率雙雙下降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在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臺大醫院最新社區研究證實: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間,相較於50歲才開始篩檢,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該研究成果於 2025年6月12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為全球預防大腸癌提供關鍵實證依據。
提早啟動篩檢 大腸癌發生、死亡風險均下降
本研究由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邱瀚模教授與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發起,結合基隆與臺南市超過 50 萬名 40 至 49 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追蹤時間長達17 年。研究團隊運用傾向分數配對法及延伸調整模型,分析40至49歲就參與 FIT 篩檢並持續於50歲後接受定期篩檢者與僅自50歲起才接受篩檢者的結果差異。
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 例降至 3.2例,風險減少超過 50%。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 21-25%,死亡風險則下降 34-39%。若提早啟動篩檢,每檢查 1,548 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顯著優於從50歲開始檢查所需的 2,079 人。
該研究受到JAMA Oncology邀請的哈佛大學專家撰文評論,指出這項觀察性研究為目前缺乏隨機臨床試驗支持之年輕族群腸癌篩檢政策,提供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此成果也與美國預防醫學專責小組(USPSTF)自2021年起建議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 歲的趨勢相符,進一步證明東亞地區民眾可從更早期的篩檢中獲益。
台灣中壯年大腸癌飆高 專家肯定下修篩檢年齡是正確決策
同時也是擔任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的邱瀚模指出,此研究證實透過 FIT 檢測的早期篩檢策略,不僅可降低死亡風險,亦能減少疾病發生,特別對40至49歲高工作力族群具深遠影響。尤其當今台灣40至49歲男女的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三名,不能觀望歐美諸國的決策再跟進,必須要有自己的對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今年下修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至45歲,不啻為一個即時而正確的決策。